峨眉山月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
3、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4、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感悟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1.导入:以前我们学过李白不少的古诗,谁能背诵给大家听?(指名背诵)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他的另外一首《峨眉山月歌》。
2. 解题:
(1)简介“蛾眉山”及写作背景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又号“谪仙人”。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他因写诗而闻名,为当时的人们所激赏,称赞他的诗可以“泣鬼神”。他以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人。
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
(2)自学课文。
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半轮 影 流 夜发 向 思 君 下
③读通课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④不理解的注上记号。
学生根据上述要求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说说有关词语的意思;指名说说诗句意思;提出不懂的词和句。
4.精读课文。
(1)疏通诗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半轮:(看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诗句中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夜发:夜里出发。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2)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①出示图画,看懂图意。
②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他的表情会是什么样儿。
要读出诗人思念友人的感情,语调要低缓些。
出示: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范读、指名读。
6.深入理解
(1)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明确: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3)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
峨眉山月歌[63]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