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周长.doc第五单元 周长
单元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度量及比较、归纳等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 算方法。
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经历观察、操作、测量、比较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 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能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 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应用意识。
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积极参与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的学习活动,培养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活动中能够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感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单元教学建议:
本单元内容包括:周长的认识,周长的测量与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交通与 数学。教科书先结合具体的事物,通过观察与操作认识周长;然后在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中,探 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最后安排运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在整个小学阶段,大部分概念没有下严格的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 经验出发,帮助他们感悟概念的本质属性。本单元教科书的编排也是如此,对周长并没有下严格意 义上的定义,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的物体或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即可。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 算,教科书也没有分别概括出相应的计算公式(长+宽)X2和边长X4。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 础上,对计算的方法有一个独立思考、不断感悟和比较的过程,避免死套公式的现象。因此,本单 元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关注下面几个方面:
1、 注重数学知识与H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具体事物出发展开教学,通过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等多种形式的 活动,获得对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直观经验,并逐步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让学生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 中的作用,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2、 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在生动、有趣的具体情境中呈现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
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如观察、估计、测量、比较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在自主 探索和充分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中要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应肯定不同的探究过程和不尽相同的探究结果。
3、关注学生对测量的体验。
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测量。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和方式,并交流各自的测量结果 和体会。
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对一个量进行估计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是 否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是否愿意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是否能针对实际情况采用不同 的估测方法。
单元课时安排: 6课时
第一课时:什么是周长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4一45页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 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3、 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线、绳了、直尺、皮尺、多媒体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 画一画
1、 老师有一种本领,可以一笔画出一个美丽的图案,同学们想见识一下吗?
2、 师示范用一笔画出:树叶、花朵、小动物等物体的外部形状。
3、 同学们想学老师这样画一笔画吗?从起点开始用一笔画出图形的外部形状,再回到起点为止, 不间断,不重复。
4、 学生尝试用一笔画出简单的图案。
二、 描一描,量一量
1、 将自己采集的、喜欢的树叶放在纸上,描出它的外形。
2、 你有没有办法量出你所画的那片树叶边线的长度?请试一试。(培养动手能力。)
3、 学生单独测量或小组合作测量一片树叶。(学会与人合作交流。)
4、 学生汇报测量方法和结果。(肯定不同的探究过程和不尽相同的探究结果。)
5、 小结:同学们刚才测量的是一片树叶一周的长度,也就是树叶的周长。我们把一个图形一周的 长度叫做这个图
三年级数学周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