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语言鉴赏答题技巧教学设计.doc教学设计
课题:《古诗歌语言鉴赏答题技巧》教学设计
科目:语文
教学对象:高二(4)班 课时:1课时
提供者:熊国清
单位:进贤三中
一、教学内容分析
古诗歌鉴赏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学生答题残缺不全,容易丢分,因此,很有必要加强答题训练,提 高诗歌鉴赏能力,尤其是语言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解答古典诗歌语言鉴赏题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上一节课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诗歌鉴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就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 础;对本堂课的内容,学生迫切想了解诗歌语言鉴赏的答题技巧,以提高自己的答题能力,而这一方面 恰恰又是学生的弱点。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师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阅读诗歌的重要环节,抓住关键词句读懂诗歌。
教学难点:针对不同的题型选择恰当的答题角度。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多媒体展示)
武夷山中
(宋)谢林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松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 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 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祐元
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 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 年。
(1)本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学生回答:
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
运用多媒体实 例展示让内容形象 直观,现场检测, 掌握学生答题情 况。
(多媒体展示)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 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 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学生反思
让学生了解答题过 程中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正宫]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 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
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 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 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 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意象体现出温润 柔美的特征,而…-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 的感受。(2分)
思考并讨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流 水 口云
激励学生兴趣
(多媒体展示)比较优劣型
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 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来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 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问】:此诗第二联“潮来两岸失”,有 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 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分组讨论思考。学生回答问题。
运用实例,引发思 考
(多媒体展示)【答】①"失"用得好。
“失''有“消失”意,
一个“失”字生动地描摹了江岸 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 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阔”字用得好。
“阔”有“开阔'噫,
一个“阔”字直抒胸臆地表达了 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 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 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 兄。
分组讨论思考,交流思想。
发现问题,明确答 题思路
古诗语言鉴赏答题技巧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