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杨柳青》
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
教材分析:《杨柳青》是广为流传的民间小调,因曲中用“杨柳叶子青啊 ”作衬词而得名。其歌词变化较自由,可以根据需要即兴填词。如能用扬州方言演唱,地方色彩将更加浓郁。
教学目标:
1、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杨柳青》,并尝试用扬州方言来演唱,从中感受扬州民歌风格。
2、在歌曲学唱过程中,体会旋律、歌词创编的地方特色,从而感受江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杨柳青》。
教学难点:尝试用扬州方言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歌曲引入
1、初听歌曲
思考:歌曲与我们平时所学的有什么不一样,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方言、速度、情绪)
2、介绍江苏地域及方言特点:“吴侬软语”
3、再听歌曲。思考:你能听懂歌曲中的哪些歌词。
4、引出并学唱最后一句“杨柳叶子”。要求:“软”、各歌词之间的时值长短。5、揭题《杨柳青》,介绍曲牌形式。
二、教学歌曲
1、听全曲
思考;歌词有什么特点(实词与衬词)
2、思考: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的衬词?(能使歌曲更加活泼轻快,更加能体现江苏民歌的特点,方言演唱的衬词让我们一听就知道这个是江苏民歌)。
(一)第一部分
1、听第一乐句
思考:歌曲中方言的唱腔咬字与我们平时的普通话歌曲有什么不一样?
2、学唱第一乐句,师生接龙
3、听第二乐句,找方言咬字
4、学唱第二乐句
5、完整演唱第一二乐句,在正确的“软语”基础上注意歌词特点。
(二)第二部分
师:要想歌曲变的更加有江苏味,除了方言和我们动听的歌唱之外,还有最能体现苏州味的什么?(衬词)
1、听衬词部分
课题:《杨柳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