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小什字至较场口地铁区间隧道设计专业土木工程( 岩土与地下结构工程) 班级 2010 级岩土一班学生杨洋指导教师高峰重庆交通大学 2014 年6月第一章绪论 总体设计原则本着“安全、经济、适用、环保”设计原则,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严谨的设计。 技术标准本设计主要参考标准来自于《地铁设计规范》[S] (GB 50157-2003) 。 本设计所涉及的内容在本设计中,小什字至较场口的区间隧道设计包括内容主要为: ○ 1地铁区间线路的选择; ○ 2绘制隧道平面及纵断面设计图; ○ 3确定隧道建筑限界,并拟订衬砌内轮廓形式和尺寸; ○ 4确定隧道各段围岩的衬砌形式和相应支护参数; ○ 5对所拟订的衬砌类型进行结构计算,绘制衬砌断面设计图并进行衬砌配筋计算; ○ 6设计隧道洞内外防排水系统,绘制设计图;隧道通风系统的设计;隧道施工组织设计;隧道消防、监控及照明设计。第二章工程概况 隧道地形地貌重庆轨道交通一号线小什字~ 较场口区间隧道起于小什字三峡经协大厦,止于较场口,全长约 1217 米。行政区划属渝中区。拟建隧道场地属构造剥蚀浅丘~中丘地貌。线路沿脊状山丘行进,地形呈缓坡状, 随着线路的前进方向总体地势逐步降低。最低点位于得意广场处,高程 ;最高点位于国际大厦附近,高程 270 .21m 。,总体高差约 。 气象条件重庆市属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具春早夏长,秋雨延绵,冬暖多雾的特点。多年平均气温为 ℃,极端最高气温 43℃, 极端最低气温- ℃; 多年平均降雨量 mm , 主要集中在 5-9 月, 年平均风速 m/s , 最大风速 m/s ;多年平均相对湿度 79%。 工程地质条件 工程地质岩性本段隧址段出露地层自上而下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砂岩和砂质泥岩。第四系全新统(Q 4 ml)素填土:杂色,主要由建筑垃圾、岩块等组成,碎、块石含量约 20~ 50%,粒径 60~ 160mm ,松散~中密、稍湿,为隧道途径区域的主要覆盖层。杂填土:杂色,主要由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岩块等组成,碎、块石含量约 20~ 50%,粒径 60~ 160mm ,松散~中密、稍湿,为隧道途径区域的呈零星分布。粉质粘土:红褐色,可塑状,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断口稍有光泽,摇振无反应。仅于钻孔 CK20 号钻孔揭露,厚 。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 2s) 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地层沿线出露不全,上不见顶下不见底,主要以中、上段地层为主,为炎热干燥氧化环境下河、湖交互相红色碎屑岩,多韵律、多旋回沉积组合,俗称“红层”。岩性为紫红色厚层状泥岩、砂质泥岩,含钙质泥岩;灰色厚层状西~ 中粒砂岩,构成不等厚沉积旋回。砂岩成层性清楚,厚度变化大,常尖灭、分叉和再现。砂质泥岩 J 2s:紫褐色,泥质结构~粉砂泥质结构,厚层状构造,局部夹砂岩透镜体。岩质较硬,裂隙较发育,主要分布于土层下,厚度一般 20~40m 。根据声波测试成果资料,中风化砂质泥岩岩体较完整。属软岩。土、石可挖性类别为软石。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 IV级。砂岩 J 2s :灰色,中粒结构,厚层状构造,泥钙质胶结,主要矿物成份:石英、长石,岩质坚硬,裂隙较发育,主要分布于砂质泥岩以下,厚度 ~ ,一般在 2m 左右。根据声波测试成果资料,中风化砂岩岩体较完整。属较软硬岩。土、石可挖性类别为次坚石。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Ⅲ级。沿线基岩强风化带厚度一般小于 。局部地段基岩由于地表水的影响,强风化带厚度较大,厚度达 ~ 。 地质构造及地震(1)地质构造拟建隧道段在区域构造上属重庆向斜东翼,岩层产状平缓,岩层倾向 280 (,倾角 10(,无断层构造发育。地质构造简单。根据前期勘察、相邻工程及实地调查:砂岩和砂质泥岩内发育两组构造裂隙,其特征如下: J1:倾向 340 (,倾角 78(,裂隙面平直闭合,无充填物,深度上有一定延伸,延伸 3~ 10m ,裂隙间距 2~5m。为硬性结构面,结合一般。 J2:倾向 130 (,倾角 80(,间距 ~ ,裂隙面平直,延伸 2~5m。闭合状。硬性结构面,结合一般。(2)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1/400 万)[GB18306-2001] 之图 A1 及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1/400 万)[GB18306-2001] 之图 B1 ,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场地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车站主体段场地人工填土层剪切波速值取 160m/s ,基岩剪切波速值>50
杨洋 毕业设计说明书未完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