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必修二]《致大海》导学案
第 2 页
[粤教必修二]《致大海》导学案
《致大海》学案
课程(注明教科书的名称及章节、第几课时)
高中语文第三册
4.外国诗四首——《致大海》
教学目的
,融情于景的写法。
。
课的类型
教 具
教学环节
时间分配
教 学 内 容
教 学 方 法
的 运 用
1 课 时
一、导语。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几首中国的现当代诗歌,那么这节课呢,我们就要转入外国诗的学习。首先,我们要欣赏的第一首外国诗就是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二、诗人生平及其创作特色。
第 4 页
普希金,全名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他是19世纪俄罗斯的伟大诗人,俄国近代文学的奠基者、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在政治上,普希金坚定地站在十二月党人(适当介绍一下)一边,写下了一些歌颂自由、反对专制暴政的充满激情的诗篇,因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被沙皇政府流放。
讲 读 法
问 答 法
教 学 内 容
教 学 方 法
的 运 用
除了一些叙事诗、小说,他一生写了近九百首抒情诗。他的诗具有明快的哀歌式的忧郁、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普希金写了不少形式多样、题材广泛的作品,诗体小说《欧根·奥涅金》(板书)是他的代表作。普希金对俄罗斯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被高尔基誉为“俄国文学之始祖”。
三、背景介绍。
《致大海》写于1824年。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此后,他写的诗歌更加充满了反抗的激情。1824年夏天,他由于不愿阿谀逢迎奥德萨总督,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就写下了这首诗篇——《致大海》。
第 4 页
四、赏析。
,理清思路 。
(要求学生带着以下三个问题将全诗默读一遍,同时将全诗各节标出来)
问题1:诗人在诗中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
明确: 苦;
;永久怀念大海。
问题2:诗中的大海有怎样的特点,它有没有象征意义?
明确: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如第1节最后两句“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第5节“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大群的船只就会被覆亡。”
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很明显的,从一开始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第 6 页
问题3:诗的内容是用什么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明确:诗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材料的。
,分不同的层次提问、讲析。
全诗十五个诗节,提示大家,可以分作三个部分来读。
一、二两节是全诗的第一部分,写的是“诗人向大海告别”;
教 学 内 容
教 学 方 法
的 运 用
第三节至第十三节是全诗的第二部分,描写的是“诗人引起的回忆和联想”。这里我们从内容和情感上还可以再细分: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3至第7节);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8节到13节)。最后两节就是全诗的第三部分,“诗人再一次向大海作深情的告别”表达诗人对大海永远的怀念。
(朗读1、2节)提示:读起来要舒缓:诗人把大海人格化,直接同大海对话,向大海告别。(开始)大海最后一次在诗人的眼前“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但是诗人与大海即将离别。是诗人忧郁之情的一种写照。
提问:请大家注意看一下第2节,谁能告诉我,这里“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分别指的是什么?
明确:“悲哀的喧响”对诗人所遭受的悲惨境遇的控诉。因为诗人要被流放了,所以大海都像是发出“忧郁的怨诉”、 “悲哀的喧响”。 “召唤的喧响”是自由精神的召唤。
第 7 页
(朗读3至7节)第3节,“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诗人开始了回忆。他把大海的自由奔放、任性不羁,看作自己心灵的投影,总是留恋于海岸,在那里悄悄地徘徊。。大海在召唤自由,而诗人却得不到自由,心灵的挣扎也全“归于枉然”。尽管如此,他还是执着地追求自由、歌颂自由,他还是留在海边
[粤教必修二]《致大海》导学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