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古诗赏析23首(共享).doc中考语文古诗赏析23首
1、《观沧海》(07年考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 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 展而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澹澹”, 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今言“多么”,是叹美之词。“澹澹”而加叹美,那 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 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 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 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后二句 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 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在我国文学史上, 由于作家的世界观和处境等种种原因,自宋玉《九辩》开悲秋文学的先声之后,多少骚人 墨客因秋风而临风洒泪,见落叶而触景伤情!然而,曹操却能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 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 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栃,志在千里”的“烈士” 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 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 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 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 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 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参见《古诗归》卷 七钟惺评语)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 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 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霸气”当然是讥评,但如 果将“霸气”理解为统一中国的雄心,那么,这种艺术鉴赏的眼光还是可取的。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 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 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值得指出 的是:客观自然景物反映到诗人头脑中,必然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一一理解、融会、取舍、 强调,然后形成艺术的产品。这种产品,既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凝结。 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 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因此,即使是纯属写景之作。因作,即使是纯 属写景之作,也不可能是纯客观的照相式制作。
4、次北固山下王湾
王湾,洛阳人。公元712年中进士,次年(唐玄宗开元元年)出游吴地,由洛阳沿运 河南下瓜州,后乘舟东渡大江抵京口(今镇江,即北固山所在地),接着东行去苏州。此 诗当于此时写就。“次”指旅船停泊。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山青了,水绿了,天气暖和了。飘流他乡的游子已经 踏上远在青山之外的路途,载着归客的行舟也开始行进在绿如绵绵蓝草的江水之上。诗人 以平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放自如的挥 洒空间。
诗人往来吴楚间,离家II远,乡情H深。见他乡青山绿水,更觉离别之苦,睹异地物 换星移,倍感羁旅之愁。寄书无路,日望归程。游子思乡之情,溢于言表。律诗首联,多 不对偶。此诗以“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开头,对仗工稳秀丽,但绝无板滞之气。“客路” 指他乡的道路,也是诗人旅途必经之路。“路漫漫其修远”,一直延伸到青山之外,不知何 处才是尽头。此刻诗人乘舟,行至北固山下,依山停靠,稍事休憩。诗题《次北固山下》。 当即谓此。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 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使得长江 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 帆悬”,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这两句写舟中所见景物。江潮平静,江风和顺,遥望两岸,视野开阔,仰视储帆,安 然垂挂。诗人泊舟之处,显然是极为优良的港湾。经过一天旅途的劳顿之后,来到这视野 开阔、风浪潜踪的所在。两句
中考语文古诗赏析23首(共享)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