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医-薄荷:味辛性凉-善解忧郁.docx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薄荷
味辛性凉
善解忧郁
 
   
 
 
 
 
 
 
 
     
 
 
 
 
 
  薄荷为多年生草本,于夏、秋茂盛之时采割地上部分,其呈簇状丛生,不止一茎,叶对出,向周围伸长,所以能四散。枝叶稀被茸毛,色青质轻而芳香,气味辛凉冷冽,故其功专入肝与肺。众草丛生曰薄,生气甚隆;荷意为可堪担负。名薄荷者,《诗经》谓“载驱薄薄”,意在其性锐而轻清,取效颇急。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称:“薄荷味辛,气清香窜,其内透筋骨,外达肌表,宣通脏腑,贯穿经络,服之能透发凉汗,为温病宜汗解者之要药。”薄荷可搜肝气而抑肺盛,于头目肌表之风热郁而不散者,最能捷效。
  温病发汗用薄荷,犹伤寒发汗投麻黄,麻黄入喉而热汗出,热汗能解风寒,是以适于伤寒;薄荷服后得凉汗,凉汗可清温,故宜于温病。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以银翘散(金银花、连翘、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苇根)治太阴风温,但热不恶寒而渴;用桑菊饮(桑叶、菊花、苦杏仁、连翘、薄荷、苦桔梗、生甘草、苇根)治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
  彭子益治兼恶寒温病,若脉洪虚或脉虚小,发热之后仍兼感寒,于乌梅白糖汤(乌梅、白糖)或三豆饮(黄豆、绿豆、黑豆)中加薄荷者,因兼恶寒之脉,定不纯虚,重按必兼有弦紧收敛之象,藉其清轻凉散,以开卫气之束闭。辛能散滞,凉可清热,故治小儿耳流稠脓之热证,用山药、扁豆、天花粉、生甘草,加薄荷;治肺金热而肝木失养之小儿大便色绿,用天花粉、生甘草,加薄荷;治湿热证之目珠红痛,用栀子、金银花、荆芥、木通,加薄荷。
  王怀隐《圣惠方》之薄荷丸(薄荷、皂荚),治瘰疬结成颗块,疼痛穿溃,脓水不绝,不计远近;钱仲阳在《小儿药证直诀》中治五痫,用薄荷煮汤送服五色丸(朱砂、水银、雄黄、铅、珍珠);韩祗和在《伤寒微旨论》中用薄荷汤(薄荷、葛根、人参、炙甘草、防风)治中风;刘昉《幼幼新书》之睡惊丸(天南星、乳香、水银、琥珀、牛黄、白龙脑、青黛),治小儿急、慢惊风,用薄荷煮汤服用。上方皆取薄荷凉能清利、辛可通络、宣风向导之能,其义昭然。
  肝气郁滞则胸肋胀闷,薄荷有开郁散气之效,常与柴胡、白芍、当归等药相伍,如古方逍遥散(炙甘草、当归、茯苓、白芍、白术、柴胡、薄荷、生姜)。薄荷味辛性凉,通利六阳之会首,祛诸风热之邪,其芳香通窍,

中医-薄荷:味辛性凉-善解忧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科技星球
  • 文件大小67 KB
  • 时间2021-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