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化秘本《伤寒论》的文献价值
淳化秘本《伤寒论》是六朝传本。北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收于《太平圣惠方》卷八,通称“淳化本”。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九云:“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故又称“江南秘本”。此本乃江南诸师秘传之遗珍,其他秘传之本均已亡佚。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定宋本《伤寒论》选定淳化秘本为校本之一,反映出淳化本《伤寒论》具有重大文献价值。
北宋校正医书局重视淳化秘本
宋本《伤寒论·辨脉法第一》“今趺阳脉浮而濇,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而浮(一作沉)才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一作沉”三字是林亿等小注,淳化秘本《辨伤寒脉候》作“沉”。作“沉”是。他本无作“沉”者。
宋本《伤寒论》卷七《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幷治第十五》“诸脉得数动微弱者,不可发汗。发汗则大便难,腹中干(一云小便难,胞中干)”,此条亦见《脉经》卷七《病不可发汗证第一》,小注与宋本同。“小便难胞中干”六字是林亿等所作小注,此六字仅见淳化秘本《辨不可发汗形证》:“凡诸动脉微弱者,皆不可发汗,汗则小便难脬中干。”考诸生理病理医理,作“小便难脬中干”为得。
宋本卷六《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第321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林亿注:“一法用大柴胡汤。”考《千金翼方》卷十《少阴病状第二》同条:“少阴病,利清水,色青者,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承气汤。”林亿注:“一云大柴胡”。按,以大柴胡汤治之,唯见淳化秘本《辨少阴病形证》之同条:“少阴病,利清水,色青者,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宜大柴胡汤。”林亿据淳化秘本出注也。
宋本卷一《辨脉》“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一作纵)”,唯淳化秘本《辨伤寒脉候》作“纵”:“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纵。”
宋本卷六《辨少阴病脉证幷治第十一》第292条:“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至,一作足),灸少阴七壮。”淳化秘本《辨可灸形证》作“足”:“少阴病,吐利,手足逆而发热,脉不足者,灸其少阴。”他本未见作“足”者。
以上仅举几例,可以看到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定宋本《伤寒论》时很重视淳化秘本的文献价值。今以淳化秘本《伤寒论》校宋本,可以发现更多有价值的文献资料。
淳化秘本《伤寒论》校宋本的价值
宋本卷七《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似漐漐然。”
末句成无己本改“似”作“以”:“时出以漐漐然。”考句法句义,皆龃龉难通。宋本有讹衍。“似”字衍,“时”字讹,当作“汗”。淳化秘本此句作“汗出漐漐益佳”,无“似”字,“时”作“汗”。继考《脉经》卷七《病可发汗证第二》作“凡发汗,欲令手足皆周至漐漐一时间益佳”、《金匮玉函经》卷五《辨可发汗病形证治第十四》作“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漐漐然一时间许益佳”、《千金要方》卷九《发汗汤第五》作“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至漐漐然一时间许益佳”,《千金翼方》卷十《宜发汗第二》作“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漐漐一时间益佳”,均无“似”字。
宋本卷四《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166条“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鞕,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
中医-淳化秘本《伤寒论》的文献价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