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古典诗词.doc学习古典诗词培养人文素养
研究报告
一、 问题提出
二、 理论依据
三、 研究目标及内容
(-)研究目标
(-)具体内容
四、 研究过程的具体做法
五、 创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六、 研究成效及分析 七、研究结论
学习古典诗词培养人文素养
研究报告
一、问题提出
世纪之交的中国,正经历着一场空前剧烈的社会与文化转 型,即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 型,由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由伦理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型。 作为构建当代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人文教育、教育的人 性化、教育的人文意义与价值在进入90年代以后成为我国教育 理论研究和教育改革实验的主流。教育是人类群体对每个个体 所施行的文化行为要求。他从人本出发,在基本尊重人性的前 提下,帮助每一个人认识宇宙是怎样的、地球是怎样的、人类 的文化和经验是怎样的,从而使每个人尽可能成为拥有最丰富 的文化资源、最广阔的精神自由的人。在拥有了这样丰富的精 神空间之后,一个人才可能按照自己的愿望为自己的生命赋予 意义。帮助每一个人最完整地实现给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的权 利,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教育,应是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 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教育过程,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 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教育。但传统的应试教 育却由于缺乏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变成了一种异化的教 育。所谓“异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 异己的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教育应该是提升 人性的过程,然而现存的学校教育却走到了自己的反面:本来 是学习的主人的学生成了 “知识的容器”和“待加工的产品”, 只能按考试要求去做,以致于疲于应付,成了考试制度的奴隶。
传统应试教育由于自身的局限,导致了教育过程中人文意 义与价值的不平衡发展,所以在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人们 又赋予了素质教育以新的内涵:浸润人文精神。实质上这是一 种世界观与人生观的教育,其核心是引导青少年一代更好地洞 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目的与意义,找到 正确的生活方式。
尽管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的整体,不可偏废, 但我们认为当务之急是研究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和落实语文 学科的人文性。
语文教育内容的局限和教学方法的单调,已经严重地挫伤 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 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严厉批评。从内容看,中学的 文学教育在文学之上建立了一套顽固、强大的阐释体系,它刻 板、教条、贫乏、单一,它把学生和文学的联系隔开了,它取 代了广义的文学,在我们这个精神匮乏的社会里发挥着使其更 为匮乏的作用。
总之,语文教育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 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要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 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 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 达方式——价值观和人生观。这种浸润人文精神的语文教育才 是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古典诗词学习既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 容之一,也是培养审美能力,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因为 灿若星辰的古典诗词,蕴涵着无穷的艺术魅力,那“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的哀婉,那“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的豪迈,那“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 然而泣下”的悲鸣,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的呼唤,纵使穿越千百年的雨雪风霜,仍然响彻在我们的耳畔, 鲜活在你我的心中。通过对这些古典诗词的学习,学生能体悟 到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既有助于学生 深化对社会、自然、人生的认识,又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 养和均衡有个性地发展。
为此,我们以校本课程开发为突破口,在整合教育资源, 创新教学方式,强化古诗词教学,创设活动平台,尊重学生独 特体验的基础上,提出了 “学习古典诗词,培养人文素养”的 研究课题。
二、理论依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工具 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语 言系统和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体”,“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 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有个性地发展”,“遵循共同基础 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语文 作为人文学科,而古典诗词又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人文资源,因 而学习古典诗词也就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充分凸 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融合“接 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两种学习方式,强调全面培养 学生的人文素养。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 部心理表征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包括
学习古典诗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