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德育功能艺术教育论文.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德育功能艺术教育论文
一、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
艺术教育本身具有德育功能。艺术是人的一种情感表达,是人感性和理性的统一。艺术诞生于人类的生产生活过程之中,从它的产生开始就和德育形成了紧密的联系。艺术可以让人感受美,也就蕴含着德育的属性;德育最终也要回归到情感层面,这与艺术教育的本质是相通的。艺术教育通过生动的视觉、听觉感受,向受教育者传达艺术所要表达的内容,让受教育者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所以,在育人方面,艺术教育有着一般的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如在抗战时期,《松花江上》等歌曲激发了人们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罪行的愤慨和高涨的抗日热情;《义勇军进行曲》吹响了“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号角,成为鼓舞全国人民一致抗战的爱国主义教育经典。这充分体现了艺术教育所具备的德育功能,是一种感性层面上的精神鼓舞。艺术教育本身需要道德的导向和支持。长期以来,很多人看待艺术教育总是片面关注它的外在表达形式,无论专业还是公共艺术教育,只注重理论、技能教学,而忽视其本身的辅德价值。
其实,艺术教育所具有的德育特征,能够给予艺术教育深层次的内涵提升。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道德的力量,使之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面旗帜”。艺术教育本身也需要道德的导向和支持,如曾经的一首《学习雷锋好榜样》,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成为社会生活的主旋律,而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又引导着人们的价值取向。艺术教育可以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化的德育。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人民的精神财富。实践证明,通过艺术表现正确的思想内容,从而进行思想教育是相当有效的。如革命战争年代,战地文工团在硝烟弥漫的前线进行文艺演出,极大地鼓舞了战士们的斗志。这就是说,在主观上艺术家表演的主要目的就为了激发战士们的革命激情,在客观上观众也并不是单纯地在进行艺术欣赏,这样的教育显然更多的是借助艺术形式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启示我们,在注重“晓之以理”的德育的同时,还应采用包括艺术在内的各种感性形式来“动之以情”。这样,才能获得最佳德育效果。

二、有效发挥艺术教育德育功能的途径
利用高校校园情境,把艺术教育与德育相互融合,有效发挥艺术教育的辅德功能,是提高大学生德育实效的重要手段。脱离艺术形式的德育往往流于简单的说教,而任何背离德育目标的艺术作品也必然给大学生带来各种负面的影响,最终成为传递各种“非正能量”的工具。因此,通过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感染大学生,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是当前高校育人的一大突破口。
“主阵地”,实践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一个艺术作品,如果不追究其历史,不剖析其内在意蕴,对其的观感必然会是苍白空洞的。实践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要充分利用艺术赏析教学。教师在讲解艺术作品时,要注重结合作品特点,追溯其思想根源,向学生展现作品诞生的背景,让他们深入了解体会作者的表达目的,从而由对艺术的初次感性认识升华到深层次的理性感悟。同样也可以在思政课堂上,用艺术形式去开展思想教育。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就可以通过爱国主义作品播放分析,让学生透过音乐或画面去感受所受教育内容的内涵,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

德育功能艺术教育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仅仅三声
  • 文件大小20 KB
  • 时间2021-08-19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