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幼互动.doc1
师幼互动文献综述
“师幼互动”是《纲要》提出的、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形态,存在于幼儿 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对幼儿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重要影响。 教育实践中师幼 互动的控制问题直接影响到幼儿的能力与个性形成。 师幼互动的策略立足于幼儿 园游戏与学习活动中的师幼关系及互动方式的归纳和判断, 渗透于整个教育过程
中对幼儿行为的观察分析,对幼儿发展有益的生成活动的支持帮助, 对幼儿经验 分享提升的共同探讨。近年来,关于“师幼互动”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的角度 和方法各有特色,于是我们对有关“师幼互动”的研究进行整理分析,做了这个 文献综述。
、研究时间及其内容分布
以“师幼互动”为关键词,在知网上搜索到相关文献数目为:
研究时间
论文
占总论文比例
硕论
硕论占论文比例
1979年——
1998 年
1
%
0
0%
1999年——
2006 年
148
%
7
%
2007年——
2011 年
304
%
33
%
合计
453
100%
40
%
综合“师幼互动”的有关文献,发现专家和学者主要是围绕师幼互动的这些 方面进行研究:
研究内容
论文数目
代表文章
师幼互动的概念
32
关于师幼互动的认识
师幼互动的理论基础
11
构建积极情感型师幼互动刍议
师幼互动的类型
17
教育机会均等下的师幼互动研究
师幼互动的发起方式
6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研究
师幼互动的特征
35
合作学习中师幼互动特点的研究
师幼互动的研究意义
20
在师幼互动中支持幼儿发展
师幼互动的影响因素
26
幼儿艺术活动中师幼互动问题分析与探究
师幼互动的现状与问题
37
预设与生成活动中师幼互动一一现状调查报告
2
师幼互动的策略
158
建构良好师幼互动的策略
二、研究方法
在进行师幼互动研究时,国外学者偏重定量研究手段,多采用量表工具。他
们所运用的量表的形式与内容依照各自的研究目的而定。 在众多的工具中,比较 著名的,并经常被采用的是华特斯和狄恩尼(1985)设计的Q分类依恋量表,用于 评估教师与幼儿、幼儿与母亲间的依恋关系。
而综观国内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可以发现国内学者,尤其是一线的幼 教工作者,在“师幼互动”的研究中,倾向使用质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个案 研究、案例分析、访谈、文献、行动研究等方法;至于问卷调查、量表和实验等 量的研究方法多在硕士论文中使用。 在各种研究的方法中,比较常见的是观察记 录法(刘畅 《合作学习活动中师幼互动特点的研究》)、案例分析法(林晨 《捕 捉兴趣 巧妙引导 精彩互动一一生活情景下科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案例》)和行 动研究法(余霞《建立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关系的研究》)。
三、研究内容
(一)理论基础
《对幼儿园师幼互动若干问题的思考》(马玲亚)、《构建积极情感型师幼互 动刍议》(弓箭)、《关于师幼互动中“控制问题”的几点探讨》(吴海东)、《基于 师幼平等视角下的师幼互动》(范海霞 卢清)、《师幼互动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背景》 (柳卫东 左瑞勇)、《师幼互动模式的问题与思考》(吴丽芳)等论文中都提到了 师幼互动的理论基础,综合起来,师幼互动的理论基础主要有:
1 •主体间性理论
主体间性理论强调教师与幼儿都是教育的主体,整个教育过程中包含着“主 ――客”和“主一一主”双重关系,恰当地看待这种双重关系,我们就能区分师 幼关系中的主客体,使教师、幼儿的主体性均得到充分发挥。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是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努力并充
4
分发挥自主性,在模仿的基础上重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学习者的引导 者、指导者、帮助者和协作者。只有把知识学习的过程变成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 幼儿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和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引导幼儿的前提是师幼对话。 通过双向交流,师幼双方达到了知识、经验、精神、价值的共同感悟和体验。
•社会学习理论
艾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既依赖于儿童的内部 条件,也与强化和榜样在学习中所起的作用有关。 人在成长时所获得的行为模式 主要是他们与别人相互交往过程中通过观察而习得的。 运用这一理论看幼儿园中 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关系,由于教师在年龄、阅历、经验、知识与能力等方面 的优势,她们自然成为幼儿现实生活中的权威, 教师的行为也就成为幼儿效法的 榜样。幼儿在与教师的交往中不仅学习着教师传授的知识与技能, 同时观察学习
着教师的每一个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方式,并逐步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
•埃里克森的
师幼互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