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教学反思
朱如克
网崧舟老师曾说过:“语文教学它有一道槛,越过这道槛是语文教学,没有越过这道槛就不是语文教学,这道槛是什么呢?就是话语形式。”因此,我在教学《搭石》这篇课文的时候,就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充分地与文本接触,读中所感,读中所悟。
新课伊始,我展示出一副小山村的画面,配以轻松优美的音乐,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到刘璋爷爷生活的那个小村庄,走进作者魂牵梦萦的搭石。之后,提问学什么是搭石,很一句“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很自然地使搭石浮出课本。而后我的一句“如果没有搭石,村里的人们又是怎么过河?”的追问,孩子们自然便找到了“人们……就必须脱鞋挽裤。”这句子。其中我抓住“脱鞋挽裤”一词,进行反复地朗读,学生对搭石的重要性有了更好的了解。
接着便引导学生找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其中,我紧紧抓住“一行人走搭石”的画面,展开深入的教学设计。在理解“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这一句时,我抓住“协调有序”这个关键点,创设情境,通过“我们来走一走搭石”,真实地模拟走搭石的情景,以此来体会什么是“协调有序”然后,我又改课文为诗歌,引导学生诵读诗歌,更是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有着浓浓乡情的搭石旁边,引领学生用朗读将这美好的画面呈现在大家面前。
但是,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出现了许多不足的地方,总结如下:
一、仍以教师为中心,忽略学生的主体性。
一开始上课的时候,说实话内心十分紧张,即担心学生回答不上来,也担心自己忘记教学内容。于是,当学生对ABCC的词语进行拓展的时候,学生回答“滔滔不绝”,我竟然也没发现。最后还是在别的孩子提醒的时候,才察觉到。由此可以清楚的知道,我当时的关注点仅仅只在完成教学环节和内容上,并未关注到学生。
二、学生理答不到位
自从执教以来,我一直都认为自己在学生的理答方面做得很到位。但是这节课后,我深深地检讨了自己。我所谓的理答仅仅只是浮在表
《搭石》教学反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