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杜甫蜀相杜甫武侯祠位于成都南门武候祠大街,始建于西晋末年,千多年来几经毁损,屡有变迁。明朝初年重建时将武候祠搬进了祭祀刘备的“汉昭烈庙”四个大字。武候祠坐北朝南,主体建筑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武候祠贯穿在一条中轴线上。五重建筑中以刘备殿最高,建筑最为雄伟壮丽。跨进汉昭烈庙大门,可见前方两侧各有一碑廊,其东侧碑廊内那通唐碑,由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文、著名书法家柳公绰书写,名匠鲁建勒石上碑, 因文章,书法,镌刻都出自名家,所以后世称之为"三绝碑"。穿过过厅,可见两侧廊坊内各有 14尊真人大小的塑像,这就是蜀汉文臣武将廊房。东侧文臣廊坊以庞统为首,西侧武将廊房以赵云领衔。武侯祠是纪念三国时蜀汉丞相武乡候诸葛亮的祠堂,始建于西晋末年,到唐代已具规模, 明初与纪念刘备的“汉昭烈庙”相并,成为君臣合庙, 清康熙十一年( 1672 年)重建。距今已有1500 多年的历史。武侯祠占地面积五十六亩( 37000 平方米),祠内翠柏森森,殿宇重重,布局严谨,庄严肃穆。今存高达 12米的刘备墓(惠陵)、蜀汉“直百五铢钱”和47尊蜀汉人物塑像等珍贵文物。尤以岳飞手书的诸葛亮《出师表》和文、书、刻号称“三绝”的《汉丞相诸葛亮武侯祠堂碑》最为知名。杜甫草堂位于成都西门外浣花溪畔, 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被尊崇为中国的诗圣。公元 759 年12月,为躲避安史之乱,他从长安流亡到成都,第二年三月在浣花溪畔建成茅屋一座,自称为"草堂"。杜甫在草堂居住可三年零九个月,作诗 240 余首。很多诗都是以草堂为题、触景生情而作。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更成为后人推崇的千古绝唱。杜甫草堂当年有多大规模,我们不得而知。现今草堂是合并了东邻的梵安寺和西部的梅园形成的,由大榭,诗史堂, 纪念馆,柴门,水竹居, 恰受航轩,总面积三百余亩。原草堂遗址建筑包括正门,大榭,诗史堂,柴门,工部祠五重建筑。蜀相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前四句写武侯祠,后四句先概括诸葛亮的功业,后述惋惜之情。诗中借歌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抒发了诗人自己功业未就的感慨。提问: 1、开头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蜀相杜甫-精品课件(PPT)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