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验的主体是谁
摘 要:科学实验的主体不是教师,也不是实验教材,而应是学生,在实验中要让学生主动生成。本文通过“质量的测量”的不同教法得到启示:只有把科学实验的主体定为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同时分析了现在大部分学生对实验失去兴趣的原因,以及如何在科学实验中落实学生的主动权。
关键词:科学实验;主体;学生;策略
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动手实验操作,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原理、掌握规律、获得直观的感性知识,而且通过有计划、周密细致的观察活动和深入的分析、讨论、推理等思维活动,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科学的实验已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提高能力、发展心智的一种重要手段。
多年来,由于“分数至上”的教育理念的影响和干扰,目前的实验教学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甚至少数学生都不喜欢实验课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明确科学实验的主体是谁、让谁去主动生成、主动权交给谁。
是实验册吗?――不,实验册上把实验原理、仪器装备、实验步骤都列出来,学生只要“照单抓药”就可完成整个实验;但实验后有的学生连做了哪些内容都记不清,更不要说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了。
是教师吗?――不,教师做得再好也不能代替学生。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教师只是引导者,、织者和学习者。
科学实验的主体应该是谁呢?下面笔者以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一章第五节“质量的测量”的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质量的测量”的不同教法和教学反思
本节课安排2个课时,第一课时为“质量的测量”,第二课时为学生实验: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下面是两种不同教法的比较:
二、科学实验的主体是学生
第一种教法的主动权在教师和实验册,对这种教法杨振宁教授指出:“中国现在的教学方法,同我在西南联大时仍是一样的,要求学生样样学,而且教得很多、很细。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教出来的学生,到美国去,考试时一比较,马上就能让美国学生输得一塌糊涂。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弊病在于,它把一个年轻人维持在小孩子的状态,老师要他怎么学,他就怎么学。”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笔者相信大家都有共同的认识。归根到底,问题的本质还是科学实验的主动权应该交给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实验教学中,也理应成为实验的主体。
三、将实验主动权交给学生的策略
为了真正做到把实验的主体定为学生,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必须改变:
教是为了学,教要落实到学,教要服务于学。因此,教师首先要考虑的不是自己如何教,而是如何帮助学生学。教师必须围绕学生的学设计教、组织教,为学而教,为学论教。教师在提示药品用量、实验操作规范后,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做,同时加强巡视指导,给学生带来鼓励和安全感。另外,实验教学和其他课堂教学一样,如何从情感陶冶、示范引导等方面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减轻或消除学生实验时的心理障碍,是教师应认真重
科学实验的主体是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