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慈孝篇_图文.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1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1 慈孝篇俗话说: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悠悠文化历史的国家,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礼仪之邦”。在悠长的历史发展中有着许多传统美德,孝亲敬长便是其中之一。“百善孝为先”“孝道”的历史源远流长, 上至三皇五帝的尧、舜, 下至当今社会。古代有二十四孝, 每一孝都演化着一个子女孝敬父母的动人故事。故事一: 孝感动天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舜, 从小就很孝顺父母。家里贫穷却不怨天尤人,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母恭顺, 对弟弟慈爱。弟弟象傲慢不恭,舜却对弟弟倍加关心、照顾, 引导其改过自新。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 大象替他耕地, 鸟代他锄草。当时的帝尧听说舜的孝行, 特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舜, 以表彰他的孝心。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 尧把帝位也“禅让”给舜。人们赞扬说, 舜由一个平民成为帝王纯由他的孝心所致。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中央电视台的一则公益广告,每每让人心动:一个稚气十足的孩子,看到劳累一天的妈妈为坐在椅子上的奶奶洗脚,这一切被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中,竟也效仿妈妈的样子, 从厨房里端来一盆水,跌跌洒洒的走动中,水花溅在孩子的脸上,随着一声“妈妈,洗脚”童稚的声音后,传来了话外音: “其实,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此感人的画面我们无不为这一幕所打动! 这则简而又简的广告词配上几个画面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据有关媒体报道, 许多城市的学校为此还发起了“为妈妈洗脚”的活动。你知道这打动人心的是什么吗?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慈孝。 2 故事二: 芦衣顺母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 闵子骞!”(《论语· 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 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 父亲出门, 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 将绳子掉落地上, 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 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 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 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 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故事三: 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 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有一次, 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 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 子路忘记了疲劳。父母死后, 他做了大官, 奉命到楚国去, 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 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 ”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故事四: 黄香温席《三字经》里有这样一段话:“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孝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3 这里讲到的“香”是东汉江夏安陆的一位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好少年。他九岁时母病逝, 小小年纪便懂得孝敬父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 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 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 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 寒冷的冬夜, 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 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 他从不叫冷, 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 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 好让父亲宽心, 早日康复。因此, 当时有“天下无双, 江夏黄香”的赞誉。安帝( 107-125 年) 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故事五: 孔融让梨融, 即孔融,“建安七子”之一。孔融弟兄九个, 孔融最小.。孔融四岁那年, 有人送来了几个梨, 孔融是最小的一个, 爸爸就拿了一个大梨给他, 可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父亲觉得很奇怪, 问孔融, 孔融说:“我最小, 应该吃最小的, 大的给哥哥们吃”。父亲听了非常高兴,夸赞说:你才四岁就知礼让,长大必有出息。这就是千古美谈“融四岁,能让梨”的故事。七嘴八舌想一想: 我们应该怎样学孔融让梨? 我体会到了做人不应该只顾自己,应该长幼有序, 多礼让,少争吵。孔融那么小都懂这个道理,何况我们还比他大了很多呢! 时代不同了,过多的强

慈孝篇_图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2768573384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6-2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