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摘要: 作为北宋中期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变法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统治集团坚定有力的支持、王安石性格上的缺陷以及变法内容与实践的脱节。关键词:王安石;变法;性格;脱节;失败在以中国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国外汉学界里,王安石的知名度和受关注程度,属于最高的一类。对其褒贬评价, 遂成为国际学术界的一大题目,影响、左右着国际视听。一般认为,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中期针对“三冗”、“两积”社会弊病而实施的一次大变法,是历史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所需。然而,暴风骤雨似的变法如昙花一现、转瞬即逝,以失败而告终的命运留给历史深深的思索和无穷的遗憾。由于受社会大气候的影响,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以邓广铭、漆侠为代表的学者多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认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近年来,研究视野逐渐转向变法本身,历史学家更加关注变法内容存在的弊端、变法过程中出现的蜕变以及王安石的个人品质等方面。笔者试从统治集团的支持力度、王安石性格上的缺陷以及变法内容与实践脱节三方面来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以期做出更客观、公正的评价。一、缺乏统治集团坚定有力的支持在北宋中期内忧外患日益严重的社会条件下,王安石变法可以说是一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它需要整个统治阶层的大力支持才可能成功。但实际变法过程中宋神宗由坚决支持到怀疑、动摇;司马光、韩琦等元老重臣百般阻挠;变法派内部走向分裂。这一切使得团结、统一的中央权力架构难以实现,王安石变法的失败终成必然。治平四年( 1067 年),年仅 20岁的宋神宗即位,次年即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进行变法。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一方面是神宗个人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有作为的君王,恢复汉唐的强盛;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对王安石才干的赏识和对其变法主张的赞同。变法之初,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均输、市易、青苗等法相继颁布实行;赋予王安石人事任命权的“制置三司条例司”也于熙宁二年( 1069 年)正式成立。虽然变法过程中有反对派的攻击,但由于神宗坚定的站在王安石一边,最大限度地强化了王安石的执政力量,使其能突破反对派的重围,坚定不移的推行新法。但随着王安石的两次罢相和变法中产生弊端,宋神宗对王安石的态度有所改变:由毫无保留的支持转为有保留的支持,更多的时候,则持保留或反对意见。宋神宗态度转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君权和相权的冲突。纵观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漫长历程,君权和相权处于此消彼长的矛盾统一状态之中。当相权威胁君权时,二者的矛盾冲突势必展开。为了维护君王权威,削弱宰执权力,实行专制独裁便成为历代统治者奉行的准则,神宗当然也不例外。二是反对派的影响。司马光、韩琦等元老重臣因反对变法而出守地方,但仍坚决反对新法,频繁上疏。如判大名府韩琦,在熙宁三年二月一日上疏,专门条陈青苗之害。宋神宗览后对王安石等执政大臣曰:“琦,真忠臣, 虽在外,不忘王室。朕始谓可以利民,不意乃害民如此!且坊郭安得青苗,而亦强与之乎!”①司马光、范缜、赵瞻、欧阳修、苏轼等也相继上书反对新法,使得宋神宗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立场。三是新法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熙宁七年( 1074 年)三月的“市易司违法”案, ?曾为变法主力的曾布公开反对市易法。这使宋神宗对新法产生怀疑,对王安石的信任度日益降低。由于宋神宗的动摇,一方面使王安石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变法大业,
略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