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四首》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有关的文体常识。
2、学习《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准确朗读并熟练背诵。
3、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 体味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2、学习《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准确朗读并熟练背诵。
3、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 体味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里已经中国古代接触过中国古代诗歌,但更多的是停留在诵读和理解诗歌意思的阶段。进入初中后,要开始赏析品味诗歌的语言。和体会诗歌的意境,对他们来讲是比较有难度的。因此,要逐渐教他们学习诗歌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教学《观沧海》
(一)导入
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文常
1、诗歌分类
诗歌按时代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新诗;按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1).古体诗。
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以前(主要是汉魏)的诗歌和模仿唐以前的诗歌创作
的作品。它由民歌发展而来,不求对仗、平仄,用韵自由。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用乐府的形式写新题,称新乐府,仍属古体诗的范围。
(2).近体诗。
与古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今体诗”“格律诗”。句数、字数、平仄、用韵都有严格的规定。分律诗和绝句两类。
(3).律诗。
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律和七律。它在音韵、平仄、句式、对仗上都有一定的规格和要求。全诗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4).绝句。
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绝和七绝,四句一首,一般认为是“截律诗之半”而成。
今天我们要学的两首,《观沧海》属于古体诗,《闻》属于七绝。
。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
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也跃马扬鞭,登上秦皇、汉武当年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的风格。
3、解题
题目“观沧海”中,“观”的意思是“远望、眺望”;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
(三)初读,指导训练
1、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明确〕 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停顿。
3、学生齐读,教师指出其不足之处。
4、学生自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四)精读,理解诗歌
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的连词。
山岛竦峙: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山岛是那样的高耸挺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
师点拨:“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义彼此互
《古代诗歌四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