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北京青年报:蒋高明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转北京青年报:蒋高明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冯永锋本文载 2009 年4月7 日《北京青年报》 C4版蒋高明, 1964 年出生,山东平邑县人, 1985 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生物系植物专业, 1988 年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1993 年获该所博士学位。现为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蒋高明, 大概是我所认识的科学家中, 对自然界最为信任的人。当他发现自然界的神奇之后, 凭着对自然界的高度信任, 设计了诸多科研思路, 写了大量“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的文章。他的一个同行问:“如果自然界那么有力量, 那还要我们这些科学家做什么? ”蒋高明的回答很简单:“如果这么多科学家做的研究都没什么用甚至适得其反,那还真不如不要科学家。”其实蒋高明很清楚, 科学家是重要的, 尤其是科学家能够起到决策纠偏作用的时候。无论是为了人还是为了科学, 都得“做自然人, 行生态事”。无为而治的观点提出后, 先是被嗤之以鼻, 然后是不屑一顾, 最后竟是刮目相看 2009 年3月 19 日,中国最大的民间环保奖项“第三届 SEE · TNC 生态奖”评审结果初步揭晓,这一届增加了环境报道奖,准备给 20名写出优秀环保作品的记者及“公民环境记者”们, 每人颁发 10000 元的奖金。“蒋高明的博客”也是候选者之一, 但最终没有入选。大概是在环境危急时代, 报道环保事件、揭露生态伤害真相的报道, 比较容易打动人, 而蒋高明的“建设性报道”就得让让道。但评委们也给了蒋高明高度评价, 认为他作为一个科学家, 能够长期在自己的博客上一篇一篇地写通俗易懂、激发公众理解科学的文章,确实难能可贵。蒋高明的作品, 几乎都与生态保护有关。他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这句话也是他 2008 年出版的一本书的书名。蒋高明这样的生态学家们, 喜欢用一个词,叫“自然阈值”, 就是自然基因还有可能复壮的底线值。蒋高明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 就是“无为而治, 恢复草原”。他们认为, 其实许多地方, 并没有退化, 种子还在, 基因还在, 只要来场雨水,只要你不再剥它的皮抽它的筋,它有能力复壮自己。因此,说一些地方沙化、退化,其实是一个误会。蒋高明说: “在正蓝旗巴音呼舒嘎查长达 8 年的生态恢复实践中,我们发现了一个长期被人忽视的问题, 这就是自然力。人们过分自信其拥有的技术, 并乐此不疲, 花费大量的资金, 在屡次失败后依然我行我素, 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利用自然力恢复自然, 无为而治’这个观点最初提出的时候,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首先是‘嗤之以鼻’,然后是‘不屑一顾’,最后竟是‘刮目相看’了。“要说服不同观点的人, 包括政府官员、普通公众、大中学生、甚至科学家本身都是相当漫长的过程。无为而治, 看起来好像什么都不做, 实际上比什么都做还要艰难得多。解放自然力,就必须跟人打交道, 这就跳出了恢复生态学或者自然科学的范畴了, 而要和那些有着不同利益关系的部门或者个人打交道,难度就更大了。“我们 2000 年开展试验, 2001 年提出‘以地养地’和‘自然力恢复’, 2006 年提出‘畜南下、禽北上’恢复草原等观点,我几乎用了全部的业余时间报告我们的发现。有时仅从理论出发说服力差,还要亲自带人下去参观和展示。仅 2003 年, 我就 17 次带领不同身份的人进入浑善达克沙地,介绍我们的试验。最终,功夫不负苦心人,我们的理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面对沙化的土地, 一开始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做, 而基层领导说:“封起来就长草了” 200 0年, 为了遏制沙化趋势, 国家紧急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中国科学院西部办公室在新疆、内蒙古、西藏、陕西、四川启动了五个生态恢复试验区示范项目, 其中在内蒙古启动了“浑善达克和京北农牧交错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试验示范研究”重大课题。蒋高明成为浑善达克腹地正蓝旗试验区的负责人。一开始, 蒋高明也不知道怎么做, 也是设计防风带, 也是种树, 最多想到的是“科学治沙”, 种一种当地树种。可是三年之后, 种的十万株树全部死掉(原文理解有误:应为花十万元种的树木全部死亡,本博注)。好在他有两个导师。一是他在英国利物浦大学进修时的导师布莱德什教授、世界公认的恢复生态学权威, 他说:“有时生态恢复什么都不做, 也可以实现。”但是这样的区域不能越过自然修复的阈值。另一个导师是当地群众和基层领导。面对沙化的土地,基层领导告诉他: “封起来就长草了。”问题在于:如果都封起来,牲口吃什么? 他们从中科院遗传所找到一种生长期只有 3 个月的英红玉米, 这种玉米不需要它结棒子, 只需要生产玉米秸就行。于是, 就有了“以地养地”。以一小块地, 养退化的土地, 让自然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在这样的思路下,
转北京青年报:蒋高明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