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梅竹一样清
汪士慎(1686-1759年),字近人,号巢林、溪东外史,安徽歙县人。少年时曾胸怀大志,想以科举考试改变困境,然屡试不第,只得放弃金榜题名之念,以书画自娱。雍正元年(1723年),举家移扬州,侨居城北,靠卖画为生;乾隆二年(1737年),左目失明,更号“左盲生”;乾隆十七年(1752年),双目皆昏眵,加上患有足疾,生活变得更为清苦窘迫。汪士慎嗜茶成癖,有“茶仙”之誉,以茶会友,常常“饮时得意写梅花,茶香墨香清可夸”。他与金农(1687-1763年)、高翔 (1688-1753年)、厉鹗(1692-1752年)等文人交情莫逆,并时常出入于盐商马曰?g(1687-1755年)、马曰璐(1711-1799年)兄弟的“街南书屋”或“小玲珑山馆”,参与邗江吟社交流诗画。汪士慎有别号“七峰居士”,据说就因马家小玲珑山馆有“七峰草堂”之故。
汪士慎绘画以四时花卉为主,偶作山水、人物,尤爱写梅。他生性爱梅,曾作《喜梅歌》云:“独自晓寒起,月残犹在天;冷看浮竹径,疏影落吟肩。相对成良晤,同清亦可怜;谁夸好颜色,高阁困朝眠。”他不但把梅人格化,而且还将梅自身化,自创画梅之法。其师法宋代扬补之、元代王冕,又掺以己意,以挥写为主,极少皴擦,水墨交映,笔意幽秀,气清而神腴,墨淡而趣逸,或疏影横斜,或老干硬枝、或铁骨铮铮,无论在行枝、布干、点萼、生花,还是主从、疏密、虚实等方面,自有章法。所作以密蕊繁枝见称,又有清淡秀雅、瘦劲姿媚的“铁骨冰心”之誉。陈子清(1810-1889年)《名画概要》有云:“汪士慎……暮年目瞽,为人作画,工妙尤胜,与金冬心、罗两峰、高西塘并称画梅圣手。”
除画梅外,汪士慎也精兰竹,取法元人,淡墨劈兰,常在写意中以工细的笔触浓墨勾画兰叶和花蕊,随意点染,使得写意之中自有细致之处,画面更富节奏。其书法、篆刻亦别具风神,书法善隶、行,能以八分糅于行楷,苍郁秀逸,功力极深。双目失明后,他更是“兴来狂草如”,金农谓其“盲于目而不盲于心”,并赞曰:“汪六士慎失明三年,忽近展纸能作狂草,神妙之处,俨然如双瞳未损时。”
乾隆元年(1736年)四月所作《梅竹双清图》卷,纸本,墨笔,,横851厘米,堪称云门大卷。自右绘梅花数枝,树干纯以淡墨湿笔写出,盘曲多姿,横斜欹侧,疏密得宜,笔墨披靡而提按有致;铁钱圈花瓣,湿墨点花心,极具疏朗清瘦之神韵。末缀幽竹一丛,以隶书写出竹叶,古拙平淡。枝干之焦墨点苔笔法质朴而不乏灵秀,与淡笔勾画的梅花相映衬,正如金农所言“花光圈处动,苔色点来苍”,给人一种清风疏影、冷香四溢的感受。题识:“丙辰清和巢林草堂,汪士慎写。” 钤印:白文方印“汪士慎”、白文方印“成果里人”。画完之后,汪士慎似乎意犹未尽,行书补题旧诗一首:“横斜千万枝,寒色都在水。晓日上溪梁,永澌开杖底。故人多远方,得似梅花迩。宁复畏春寒,草堂卧不起。近人再书《探梅》旧作。”钤印:朱文方印“士慎”、朱文长方“巢林”。诗书画印集于一卷之中,相得益彰,不失为画家得心之作。
自古以来,梅竹因耐寒的品性为历代文人所吟咏,也是文人画家最为喜爱的题材。汪士慎所作墨梅、墨竹当属野梅、野竹,清瘦之中带有冷峻孤傲之气。时人曾评汪士慎所作梅竹云:“宠梅念竹有其意,剪水断冰无俗痕。”今观《梅竹双清图》卷,清疏简淡,瘦劲姿媚,
人与梅竹一样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