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士锐器伤过程安全隐患及对策
【摘要】 目的 分析护士锐器伤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导致锐器伤发生的安全隐患。方法 系统性回顾本院2012~2013年锐器伤不良事件的上报情况, 分析锐器伤的影响因素及原因。结果 拔针、封管及其后整理阶段是发生锐器伤的主要阶段;护生在第二季度锐器伤的发生率最高, 护理实习生发生锐器伤与进入临床实习时间相关。结论 规范临床行为、加强临床督导有利于降低锐器伤的发生率。
【关键词】 锐器伤;安全隐患;护理
DOI:-5547/
锐器伤是临床常见的职业伤害, 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后, 需要进行局部伤口处理、血液监测、评估损害风险后可能需要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等, 除了承担药物及治疗的不良反应外, 还需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容易产生焦虑甚至绝望的负性情绪, 同时还要面临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可能。护士是发生锐器伤的高危人群, 但有研究表明护士的安全防护意识存在不足, 甚至在操作及处理锐器的过程中违反操作规程[1], 从而导致锐器伤的发生。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锐器伤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提出相应的建议及措施, 以达到减少锐器伤的目的。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以本院2012年1~12月护理锐器伤不良事件上报资料为依据进行分析, 该期间共发生锐器伤116例, 其中2012年发生锐器伤55例, 2013年发生例数为61例。锐器伤的对象为护士53例(%), 其中, 副主任护师2例, 主管护士2例, 护师10例, 护士39例;对象为护理实习生的有58例(%), 清洁工人5例(%)。锐器伤对象年龄17~55岁, 平均年龄(±)岁;工作年资在1个月~37年, 平均年资(±)年;115例为女性, 1例为男性护理实习生。
1. 2 方法 以本院所使用的“针刺伤不良事件上报表”中所填写的内容为基础, 该上报表主要由发生锐器伤的当事人(护士)或带教老师填写受害者的一般资料、污染针头的来源及患者血源性传染病资料、发生锐器伤的过程、发生锐器伤的科室分析结果及改善措施等。邀请本院护理职业安全小组的2名成员及3名护士长对上述时间段发生的锐器伤上报表进行回顾性分析及原因归纳, 当“针刺伤不良事件上报表”内描写内容不清晰时, 找当事人进行事件回顾, 然后再进行相应分析及归纳。把操作过程分为穿刺、穿刺后整理锐器、拔针、封管及其后整理锐器、整理锐器盒及其他5个阶段, 分析每一阶段最常见的安全隐患, 最后根据针刺伤的主要原因制订相关护理措施。
2 结果
2. 1 锐器伤阶段 穿刺阶段发生锐器伤13例, %;穿刺后整理锐器阶段7例, %;以拔针、封管及其后整理锐器阶段为主, 有84例, %;整理锐器盒阶段9例, %;其他阶段3例, %。其中其他阶段的具体描述为:“具体发生环节不明”及“操作完毕后才发现手上有针刺伤伤口”2例, 剩余1例为“为输液患者测量血压时, 正在输液的头皮针穿过患者皮肤再刺伤护士拇指”。
临床护士锐器伤过程安全隐患及对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