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二、布置反复读课文:
1、听录音
2、学生读
3、齐读
三、学习过程:
(一)学习第一段:
1、疏通第一段前六个句子大意、理解重点字词:
2. 内容把握:
⑴第1段文字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
讲解:六位。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⑵试比较分析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讲解: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他们分别是种田的、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和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⑶作者列举这六个人有什么作用?
讲解: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
3、疏通第一段后几个句子大意、理解重点字词:
4、内容把握
⑴这一段作者阐述了什么观点?
讲解: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⑵此段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
讲解:第2段与第1段的关系:第1段列举六个特殊的事例,推断归纳出第2段带有普遍性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论证前面所举六个人之所以在事业上能获得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才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增长了才干。
(二)学习第二段:
1、疏通文段大意,掌握重点词语:
2. 内容把握
⑴:请把“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讲解:人们常常做错了事,这才能得到改正;心意困惑,思虑阻塞,这才能振奋有为;表现在脸色上,发泄在言论中,这才能有所领悟。
⑵:“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应该怎样翻译?
讲解:内部没有执掌法度的大家和辅佐君主的能手,外部没有可以抗衡的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