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地球的圈层结构.doc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课程标准: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学习目标:
运用图文资料,说出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组成;归纳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特征。
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的组成、基本特征;举例说明外部圈层与人类的关系。
课时:1课时
重难点:
重点:
(1) 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地壳厚度及变化规律;软流层位置及作用。
(2) 外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滩点:
(1) 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
(2) 地幔及软流层和岩石圈范围。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
学生
设计意图
导入
上天、入地、下海是人类向自然界挑战的三大 壮举。目前,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 可以在太空遨游,可谓上天有路,但对于我们脚下 的地球却是入地无门。从传统神话封神榜里的土行 孙,到1864年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旅行》, 都反映了人类想进入地心一探究竟的美好愿景愿。 那么地球内部到底什么样子呢?人类究竟用什么方 法去探知地球神秘的内部结构呢?本节课我们来学 习《地球的圈层结构》。
出示教学目标
听讲
阅读学习目标
引入新课
激发兴趣
明确目标
承转:下面让我们先来观看一段关于地震波在 地球内部的传播规律资料。
(知道学生阅读课本中地震波的相关知识)
师:地震波有哪两种传播方式?其传播有何规 律?地震波任何帮助我们了解地球内部结构?(思 考后小组代表回答。请1~2位学生发言,老师作适 当补充)
对比纵波和横波,完成下列表格:
听讲 思考 友曰 填表
通过地震波 传播速度在 不同介质中 的变化动 画,给学生 直观感受。 学生根据自 己的观察完 成两种波的 对比。
地震波的类型
传播速度
通过的介质
纵波(P波)
快
固、液、气
横波(S波)
慢
固
(教师补充:从物理角度分析纵波和横波的传 播差异。)
活动1
阅读教材P25图1-21及文字材料,回答:
(1) 什么叫不连续面?在地球内部存在着哪几 个不连续面呢?
(2) 在图中找出不连续面的名称以及它们所处 的大概深度?
(3) 不连续面把地球内部分成几个圈层,分别 叫什么?
(4) 地震波在通过不连续面时,波速会不会变 化?如果会,是如何变化的?(深入探究:据此你 能推测出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吗?)
(5) 根据你的理解,地壳的厚度会均匀吗?请
阅读材料
独立思考
小组探究
展示评价
通过学生小 组合作讨 论,培养学 生合作意识 及语言组织 能力。。当 堂达标检测 有利于现学 现用,夯实 基础,知识 转化为能
力。
举出实例说明。
学生带着问题读图及课本文字资料,先独立思 考,后小组讨论,集体将下表填写完整,最后小组 代表陈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圈层结构
不连续面
深度
特征
地壳
平均17km
(1) 由岩 石构成的 固体外壳
(2) 大陆 地壳厚、海 洋地壳薄 地幔
地 幔
上地 幔
莫霍界面
约
17km~290
Okm之间
(即地壳 核地核之 间)
(1) 固态
(2) 上部 存在一个 软流层(可 能是岩浆 的发源地)
下地 幔
(1) 可能 为固态
(2) 温度、
压力和密 度均增大
地
壳
教学设计:地球的圈层结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