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总结
中医特色治疗技术
1、传统针灸特色治疗技术
普通针刺
毫针刺法是用毫针刺激人体腧穴等部位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是针刺疗法的主体,临床应用最广。毫针规格以针身的长短和粗细来区分。针刺练习有纸垫练针法、棉团练针法、自身试针法。针刺前体位的选择根据治疗部位而定,有卧位、坐位等。进针时有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针刺角度有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斜刺(45°)、横刺(15°)。针刺深度在临床实际操作中,必须结合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体形、病位、病性、腧穴部位等因素综合考虑。行针基本手法有提插法、捻转法,辅助手法有循法、刮法、弹法、摇法、震颤法。针刺最主要讲究得气,指针刺入腧穴后产生的经气感应,即针感。病人感觉腧穴局部酸、麻、胀、重等,有时会有不同程度的感应扩散或传导。医生感觉针下沉重、紧瑟等。一般而言,得气迅速,疗效好;得气较慢,疗效差。针刺补泻手法与机体的机能状态、腧穴特性、针刺手法相关。针刺异常情况包括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肿、刺伤重要器官等,但正规医生临床实践中很少发生上述情况,即使发生,也能及时果断的处理。针灸治疗作用主要包括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扶正祛邪。
温针
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又称针柄灸。即在留针过程中,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
- -.
- - 总结
,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本法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适用于寒盛湿重、经络壅滞之证,如关节痹痛、肌肤不仁等,也可用于骨质增生、腰腿痛、冠心病、高脂血症、胃脘痛、腹痛、腹泻等。本法兴盛于明代,明·高武《针灸聚英》及杨继洲之《针灸大成》均有载述:“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此法行于山野贫贱之人,经络受风寒者,或有效”。操作过程中要严防艾火脱落灼伤皮肤,可预先用硬纸剪成圆形纸片,并剪一至中心的小缺口,置于针下穴区上;嘱患者不要任意移动肢体,以防灼伤。
头皮针
指用毫针刺激头皮上的特定部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按《中国头皮针施术部位标准化方案》,头皮施术部位分为4个区、14条标准线:额中线、额旁1线、额旁2线、额旁3线、顶中线、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颞前线、颞后线、枕上正中线、枕上旁线、枕下旁线。头针主要治疗脑源性疾患,如中风偏瘫、皮层性视力障碍、小脑性平衡障碍、遗尿、帕金森病、舞蹈病等。此外,对某些非脑源性疾患也有作用,如腰腿痛、神经痛、哮喘、呃逆、洱源性眩晕、耳鸣、听力障碍、胃脘痛、子宫脱垂等。
梅花针
也称皮肤针法,指用多支不锈钢短针集成一束,叩击人体体表一定部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刺激强度包括弱、中、强刺激。叩击部位包括局部扣刺、穴位扣刺、循经扣刺。适应范围较广,如头痛、失眠、口眼歪斜、眩晕、胃痛、呕吐、阳痿、遗精、遗尿、痛经、肩周炎、痿症、痹症、急性腰扭伤、肌肤麻木、牛皮廯、斑秃等。
- -.
- - 总结
耳针
指使用短毫针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穴,以诊治疾病的一种方法。耳廓与人体各部存在着一定的生理联系。望耳的形态、色泽可以辅助诊断疾病,刺激耳部穴位可以防治疾病。运用耳穴诊治疾病,早在《灵枢·五邪》篇就有记载:“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唐代《干金要方》有取耳中穴治疗马黄、黄疸、寒暑疫毒等病。总结主要有疼痛性疾病,如各种扭挫伤、头痛、神经性疼痛等;炎症性疾病及传染病,如牙周炎
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