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杂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己亥杂诗》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是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心情。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活跃,理解能力增强,但对于古诗文的理解还有待提高,对于这首诗,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复杂心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及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并背诵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及主要内容。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大了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
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贪官污吏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的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记录在组诗----<</span>己亥杂诗>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龚自珍写于己亥年的杂诗中的一首.
二、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盦,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官至礼部主事,辞官南归主讲于书院。诗气势纵横,有《龚自珍全集》。他且开一代新诗风的大诗人,作品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突出的社会现实内涵。在艺术表现上,纵横恣肆,狂放不羁,体现出崭新的独创精神,代表了清诗的成熟个性面貌,被誉为古代的最后一位和近代的最初一位杰出诗人,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里程碑式的地位。
这首诗是作者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其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抒发离京南返的愁绪,二是表示自己虽已辞官,但仍决心为国效力,流露了作者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
三、写作背景
《己亥杂诗》是诗人被迫辞官后的诗集,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按干支纪年这年为己亥年,故称。这年诗人辞官南归,于农历四月二十三离京,七月初九回杭州,九月十五日北上接家眷,十二月二十六日抵达江苏昆山。期间往返九千里,诗人共写了绝句315首。叙述了诗人的家世出身、仕宦经历、师友交往、生平著述以及思想感情、革新建议等。
四、朗读古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五、 翻译古诗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翻译古诗. 我辞官归乡,如同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六、质疑思考
?
明确: 既有失落,伤感和离愁,更有回归的轻松和愉快。
?
明确: 我满怀惆怅的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添无边的离愁别绪,我举起马鞭向东一指,走向天涯。
“吟鞭”和“落红”的含义?
明确:“吟鞭”指诗人的马鞭,“落红”比喻自己离开官场。
4. 诗中流露出诗人的两种情感:舍与不舍。诗人想舍的是什么?不想舍的是什么?
明确:想舍的是当朝者的黑暗和腐朽,不想舍的是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己亥杂诗》教学设计[199]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