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之歌》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提出要求,学生根据提示要求,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新词读音,读通课文,扫除语言障碍,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指名读课题。
生试着读好课题。
2. 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都介绍了哪些树?每种树有什么特点?)
: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认识不同的树吧!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新词。
。
正确朗读课文。
(1) 学生自读课文,课件出示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练读第一句
谁能把这一句读正确呢 ?让我们先来试一试吧!
学生自读,边读第一句,边圈画出本句的生词并与课件标画的对照。
同桌互读,检查自读情况。
课件出示加拼音的词语,“杨树、榕树、梧桐树、手掌、壮”。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教师相机提示“壮”是三拼音节,“杨、榕、桐、掌、壮”是后鼻音,“掌、壮”还是翘舌音。
出示去掉拼音的词语,采用指名读、跳读等不同方式指导学生读准每个生字的音。
把生词融入课文,再读第一句,读文努力做到不顿读,不拖音。男女生赛读,个别读,鼓励读好本小节的同学奖励一颗星。
(3)练读第2-4句
用学习第一句的方法,分别学习2句、3句、4句等,学生自由读第2-4句,边读边圈画出生字词。
出示词语“枫树、松柏、木棉、桦树、银杏、水杉、金桂、守边疆、耐寒、绿装”,谁来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教师相机提示“松、”是平舌音,“杉、守、装”为翘舌音,“枫、松、疆”是后鼻音,“棉、杉”为前鼻音。
出示去掉拼音的词语,采用指名读、跳读等不同方式指导学生读准每个生字的音。
把生词融入课
《树之歌》教学设计[15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