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黄山门”再调查
“过了两个星期,围观的群众就散了,那些骂人的、打骚扰电话的,也就消停了。”黄山被救18人之领队侯盼说道。黄山风景区温泉派出所民警张宁海,于2010年12月13日凌晨,在营救18人的过程中跌下30米山崖,献出生命。张宁海过世两周多后,2010年12月30日晚上,侯盼带着三个队员,悄悄去往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张的家乡,打算探望张宁海的父母――“爸爸妈妈”――如今18名被救者如此称呼二老,结果扑了个空。
当天,太和县纪委组织二老到合肥、上海旅游散心。31日,唐清威等其他留守上海的队员,得到侯盼扑空的消息后,直接把电话打给了二老。爸爸说:“儿子,你们来吧。”晚上11点多,一屋子人围在妈妈的床边,泣不成声。2010年就此收尾。侯盼希望记者回避这次会面,“这个就不要报了。” 两周前的惊心动魄,已令他心有余悸。
1风暴眼中的复旦
张宁海牺牲后,报道救援现场的安徽电视台、上海电视台记者,对复旦学子发出了“冷漠”的批评。在致使一条生命流逝的背景下,镜头前学生的释然表情,将18人和复旦大学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出现在 中的“夺权”对话和校内BBS中的“媒体控制论”,更令复旦面临的公关危机愈演愈烈。18名参与野游的队员,以及报道此事的记者,均遭网友“人肉”――结果显示,不少记者也是复旦毕业生。
复旦学者赵詹(化名)表示,“跟这个危机事件相关的主体,并不仅仅是18个人或宣传部门,他会被转嫁为整个复旦”。于是,18人被网友冠以“驴”的名号;复旦大学的“危机公关”举措,也被网友理解为控制媒体的策略性表现。2010年12月16日,复旦大学校党委副书记陈立民、新闻中心主任方明,带着两名学生――侯盼和唐清威,赶往黄山参加第二天的张宁海追悼会。晚上,方明接受媒体采访,就救援当天学生为何提早离开、“夺权帖”、学生的“冷漠”以及后续计划等,作出了解释。
次日凌晨一点后,方明又“充当心理老师的角色”,为侯、唐二人做心理辅导。“不管媒体怎么问,记住刚才这句Be Yourself(做最真实的自己)即可。”天亮后等待他们的,将是100多位来自全者。在追悼会现场,见到二老之际,侯盼、唐清威相继下跪。这一画面,很快传遍了网络。与此同时,远在上海的复旦大学世纪钟旁,由学校发起的哀悼活动同时进行。500多名师生在张宁海遗像前献上鲜花。尽管在2010年12月13日当天,复旦大学党委和被救18人,已向黄山方面发去了感谢信。但当指责学生“冷漠”的舆论风向愈演愈烈后,“事件升级为公共事件”――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庞胡瑞陈述道。
在庞胡瑞发布于2010年12月31日的《复旦大学遭遇“黄山门”网络舆情分析》中,对于复旦的“危机公关”,他评价道:“从两次官方回应来看,复旦大学舆情应对已经具有较高的效率,同时校方、学生的致歉声明也部分平抑了高涨的质疑。但是在应对手法上出现‘缺少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和‘仅限于地方媒体’的宣传瓶颈。” 而在复旦学者赵詹看来,复旦校方作为危机的当事人,要特别注重站在公众的角度去考虑公众对于危机的理解和期待。
方明对此解释道:“我们已尽了最大的努力,凌晨1点才知道学生的具体方位。一线指挥部不在复旦,救援是由公安主导的活动,发布消息要征得公安同意。我们还是本着公开的原则去做事。”碰巧,去年12月16日复旦邯郸路校区发生学生跳楼事故,校方第一时间通过微博公布了这一事件。据内部人士透露,这个专业的应对举动,按说非常符合上海市委领导一直强调的“速报事实,慎报原因”八字方针,但这次偏偏“让市里相关领导不高兴”。
2010年12月21日下午,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与学生委员会代表大会的部分学生交流时,首度公开评论黄山事件:“我希望大家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我们应当遇事冷静,但是不应当遇事冷漠,冷漠就是无论事情跟你个人关系大不大,你都采取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直至突破了社会公认的道德底线……”
而对于校方在危机中的应对,方明表示,“没有必要再去评价”。“当时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妥善解决、配合媒体的报道。但到现在,还有完没完?”消息人士透露,张宁海追悼会那天,复旦党委副书记陈立民,带着50万现金到黄山,交给了张父。对此,方明说,“我拒绝证实,拒绝回答。” 据黄山景区宣传文化中心主任程亚星说,复旦方面的确“有表示”,但“不清楚具体数字”。记者尝试与张父核实这一细节时,张父正在医院挂水。他表示无法与记者交谈,眼睛也看不清楚,便挂断了电话。
2“被高官”的二姨夫
复旦“黄山门”再调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