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遇大跃进
八月间,“2002年丝绸之路中国摄影艺术节”在兰州举办,我随采风团走河西走廊。 312国道旁的明长城、汉长城随路前行;山丹军马场里千万匹战马奔腾;黄河在老龙湾躬了一下身,土林地貌,淳朴民风。在张掖地区临泽县临近一片风蚀地貌的时候,偶然间导游给了我们一个惊喜,他指着路边河对岸绵延约一公里的一片遗迹说:“这是58年大炼钢铁时留下来的。”车停在风蚀地貌处,拍摄时间一小时。我们几个没顾上千奇百怪张膀欢迎的沙岩,快步寻找过河的路径,去凭吊四十多年前席卷中国大地的那次大跃进。
1958年我刚刚4岁,住在北京市的中心王府井中央美术学院内,我还依稀记得在我们大院的操场上也垒起小高炉,燃起红红的烈火。四十多年过去了,历经政治运动、改革风波、经济大潮,昔日的红火早已灰飞烟灭,踪迹难寻。
我们在那一片小高炉处逗留了不到半个小时,每个人都在不停的按动快门,拍了不下百十张。天是阴沉沉的,雨时大时小、时紧时慢,不仅滋润了久旱的大地,也给土黄色的远山近景增加了湿重的色彩。远景:浓云密布于祁连山上, 河与公路并行在山谷间,岸边横沉小高炉的遗迹;中景:时间的刀斧砍出小高炉的剖面,展示建筑结构;近景:炉壁上即规则又有变化的烧痕,显示了当年炉火的温度;特写:烈火熄,热情灭,荒草乱石与昔日的烧结。
只可惜,这一片遗迹里只有几个摄影师的身影,而没有当地百姓的活动。更可惜,在河边问路的小村庄,我们来不及了解任何情况,甚至连此地确切的地名也没问。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为这次短暂而不完满的拍摄兴奋了好几天。甚至向当地的朋友建议保护好这片遗址留给后人。
回京途中,到西安探望朋友谈及此事,多年在香港《中国旅游》和《华夏人文地理》当编辑的石宝秀说,去年在青海的荒原上也看到了一片土高炉,他拍摄并写了一篇文章刊发在《华夏人文地理》上。第二天他送我一本杂志,翻开一看,果然是老编辑的手笔,跨页大照片是林立的残破土高炉,文章中有58年的背景资料,也有内心感受,更有对当年参与者的采访和他保存着的地质和冶炼专著。几幅历史照片把人们直接带到大炼钢铁的时代,当年的民歌和诗作更增添了氛围。
看来大跃进的遗址不只一处,拍摄有机会也还有时间。有伟人说,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也许照相机能留住历史,让人想起从前。
陈仲元摄
闻丹青摄
偶遇大跃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