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症状的康复护理
概述
膀胱为具有伸展性的囊状肌性器官,其功能是贮存尿液和排尿。正常人膀胱内的尿量达到150—250m1时,开始有尿意,当尿量达到250—450m1时,才能引起反射性的排尿动作,将膀胱内尿液通过尿道排出体外。排尿是间歇性的,受大脑皮质的控制,即受意识控制。控制膀胱的中枢或周围神经损伤可引起膀胱功能障碍,最终表现为尿潴留或尿失禁。
二、康复评定
(一)尿失禁是指排尿失去意识控制或不受意识控制,尿液不自主地流出。主要是由于排尿中枢或与排尿有关的肌肉受到损害所致。
1.真性尿失禁(完全性尿失禁)
是指膀胱内完全不能贮存尿液,几乎持续滴尿,膀胱处于空虚状态。
2.假性尿失禁〔充溢性尿失禁)
是指膀胱内的尿液充盈达到一定压力时,即可不自主溢出少量尿液,压力减轻时,排尿立即停止,而膀胱仍呈胀状态尿液不能排出。
3.压力性尿失禁
是指当咳嗽、打喷嚏、大笑或运动时,腹肌收缩,腹压升高以致不自主地排出少量尿液。
(二)尿潴留
是指大量尿液存留在膀胱内但无力将尿液自主排出。尿潴留时膀胱容积可增至3000—4000ml,膀胱高度膨胀,可达脐部水平。患者有下腹部胀痛、焦虑不安、出汗等症状。腹部检查可见耻骨上膨隆,们及囊样包块,有压痛,叩诊呈实音。
1.机械性梗阻
膀胱颈部或尿道有梗阻性病变,如前列腺肥大或肿瘤压迫尿道,受阻。
2.动力性梗阻造成排尿
是由排尿功能障碍引起,而膀胱、尿道并无器质性梗阻病变,如外伤、疾病或使用麻醉剂所致脊髓初级排尿中枢活动障碍或抑制,不能形成排尿反射。
3.其他
各种原因引起的不能用力排尿或不习惯于卧床排尿,某些心理因素也可导致尿潴留,如焦虑、窘迫使排尿不能及时进行,尿液存留过多,膀胱过度充盈,导致膀胱收缩无力。发生尿潴留。
三、康复治疗与护理
膀胱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尿潴留和尿失禁,进行膀胱功能障碍康复护理的目的是预防泌尿系统并发症,保护肾脏和膀胱的功能。对尿潴留和尿失禁的患者必须积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否则会延缓患者的康复进程,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甚至会继发严重并发症,导致患者死亡。
(一)尿失禁患者的康复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 尿失禁的患者心理压力较大,会感到失去自尊,感到自卑和忧郁,希望得到理解与帮助,护士应尊重和理解患者,尽量给予安慰、开导和鼓励,使之树立信心,配合治疗及护理。
2.皮肤护理 尿失禁除了造成患者困窘外,还会造成对患者皮肤的刺激和损伤。必须加强皮肤护理,经常用温水清洗会阴部皮肤,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使用尿垫,床上铺橡胶单和中单,勤换衣裤、尿垫、床单;根据皮肤情况,定时按摩受压部位,防止压疮。
3.接尿措施 女患者可用女式尿壶紧贴外阴接取尿液;男患者可置尿壶于外阴部合适部位接取尿液,或利用带胶管的阴茎套接尿,但此法不宜长时间使用,每天须定时取下阴茎套和尿壶,清洗会阴部和阴茎,并将局部暴露于空气中,评估有无发红、水肿或破损。
(1)摄入适量的液体:如病情允许,指导患者每日白天摄入2000-3000ml液体,既可增加对膀胱的刺激,促进排尿反射的恢复,还可预防泌尿系统的感染。但入睡前应限制饮水,减少夜间尿量,以免影响患者休息。
(2)训练膀胱功能:定时使用便器,建立规律的排尿习惯,初始每1—2小时一次,以后间隔时间逐渐增加,以促进排尿功能的恢复。使用便器时。用手按压膀胱,协助排尿,注意用力要适度。
(3)锻炼盆底肌肉:指导患者取合适的体位,试做排尿(排便)动作,先慢慢收紧盆底肌肉,再缓缓放松,每次10秒左右,连续10遍,每日进行数次,以不觉疲乏为宜。此方法能增强控制排尿的能力。
(4)留置导尿:对长期尿失禁患者可行留置导尿,避免尿液浸渍皮肤,发生皮肤破溃。但要注意应定时排放尿液,锻炼膀胱壁肌肉张力。
(二)尿潴留患者的康复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安慰患者,消除其焦虑和窘迫不安的情绪。
2.提供隐蔽的排尿环境关闭门窗,遮挡屏风,请无关人员回避。适当调整治疗和护理时间安心排尿。
3.调整体位与姿势 根据病情协助卧床患者取适当体位,尽可能使患者以习惯姿势排尿。对需要绝对卧床休息或某些手术患者,应事先有计划地训练床上排尿,以免因不适应排尿姿势的改变而发生尿潴留。
4.排尿反射训练 发现或诱发“触发点”,通过反射机制促发逼尿肌收缩,以促进主动排尿。常用的排尿“触发点”是定时轻轻敲打耻骨上区,牵拉阴毛,摩擦大腿内侧,捏掐腹股沟,挤压阴茎龟头等。听流水声,热饮,或用温水冲洗会阴等,有时也可促进排尿功能的恢复。注意叩击时宜轻而快,避免重叩。重叩可以引起膀胱尿道功能失调,叩击频度50—10
常见症状的康复护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