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明月寄托相思的诗句“隔千里兮共明月”——南朝·宋谢庄《月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君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张九龄( 678 —740 ),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初中进士,玄宗朝应“道侔伊吕科”,策试高第, 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被采纳。他守正不阿,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贬为荆州长史。开元末年, 告假南归,卒于曲江私第,谥号文献。他七岁能文,终以诗名。其诗由雅淡清丽, 转趋朴素遒劲,运用比兴,寄托讽谕,对初唐诗风的转变,起了推动的作用。有《曲江集》 20卷传世。?诵读诗作?1、听录音?2、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诗歌内容。?诵读指导?(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诗文解释】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远在天涯的人与我同样望月,思念对方。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 整个晚上想念亲人。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的月光,披上衣服觉得露水渐渐重了。不能把这满手的月光赠给你,还是回去睡觉吧,希望与你在梦里相见。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由题目“望月怀远”可见是借助月亮怀念远人,表达思念之情。诗人用朴实而自然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画面:一轮皓月从东海那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正因明月深奥莫窥,遥远难测,就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诗中人的不尽思念。他设想, 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诗中人不说自己望月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在望月思念自己。构思奇巧,含蕴有致,生动地反衬出诗寄托的深远。诗着一“生”字,极为生动,这同张若虚“海上明月共潮生”诗句中的“生”字,有着同工异曲之妙。“生”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初升之月,富有生机。“天涯共此时”句,由景入情,转入“怀远”。诗人巧妙地把写景和抒情融合起来。写出彼此共对皓月之境,又蕴含怀远之情。首联擒题,以下诸句便由此生发开去首联: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乃千古名句,好在哪里? “生”字好在哪里? “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共此时”的是谁?怎样理解“共此时”? “此时”,“我”在翘首望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而伊人“此时”也在翘首望月,思念着“我”吧。通过明月寄托相思。“天涯共此时”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伊人共此一轮明月;二是融融月光洒满人间,天下离人此时都在望月怀远。“我”在思念谁? 可以是父母、妻子、亲人、朋友等,具有不确定性。(使诗歌产生了含蓄、蕴藉的美感。) 颔联:诗人在诗中塑造的主人公是——情人,表达了“情人”什么样的情感——怨与思,为何而怨? (“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 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 颈联: “我”因相思而彻夜难眠,就披上衣服起身四处寻觅。这时有何感受呢? “怜”有何意味? “露滋”有何意味? 整夜相思不能入睡,怪谁呢?是屋里烛光太耀眼吗?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怜”应有怜爱之意。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滋”指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望月怀远》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