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非正式群体班级管理论文.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非正式群体班级管理论文
一、非正式群体的概念
在高校中,除了存在学生会、社团及其他学生组织的大学生正式群体外,还存在一些由于学生兴趣、爱好、观念等相同或相似而自发组合在一起的非正式群体,这类群体在高校班级管理中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它也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对象。
二、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
(一)客观因素:社会交往需要
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具有群聚的本能,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交往来满足自己各方面的需要,如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学生内在需要和个体之间的相互吸引是形成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基础。经历过高考后,大学生来到一个陌生的学习环境,加入一个全新的班集体,在还没融入的班级中,与同学缺乏交流、来往,找不到归属感。因此,他们迫切需要在这个新的集体中找到一个依附,在与他人交往中形成自己的人际关系,作为"小群体"的非正式群体就在他们的小范围交往及互动中形成了。这种非正式群体的出现既满足了大学生社会交往的需要,又使他们在这个群体中找到依存和精神寄托。人是要通过社会交往来找到归属感的,大学生的个体内在需求不同,但是他们都需要通过某种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内在需求,这种方式也就是社会交往。而大学生正式群体成员数量较多,无法满足每个成员的需求,非正式群体这种"小圈子"、"小群体"则能使每个成员的内在需求得到回应,这也是高校中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普遍存在的一个客观因素。可见,大学生社会交往的需求是非正式群体的产生客观原因。

(二)主观因素:大学生心理特征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3岁之间,按照埃里克森生命周期八阶段理论,大学生此时正处于成年早期,即介于青春期和成年期之间,他们的心理发展还不是很成熟,自我意识常处于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之中。大学生有理想、有抱负,但是由于他们生活于象牙塔中,缺乏历练,再加上知识有限,在看待一些问题时容易有偏激的想法,这种现状又常使他们感到迷茫和无助。比起父母、老师,处于成年早期的大学生更愿意与同辈伙伴亲近,一起分享心中想法,他们在碰到问题时,更愿意寻求同龄人的帮助。在大学生的长期交往中,因为这种相似的心理特征,相似的生活环境,他们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非正式群体,满足、平衡了他们心理发展的需求,这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心理水平。
三、非正式群体对高校班级管理的影响
高校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具有自发性、流动性、凝聚性、有核心人物、传递信息的通畅性和及时性等特征,而这些特征决定了非正式群体对高校班级管理会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大学生正式群体数量有限,而且主要以学习为目的,大学生群体人数众多,正式群体无法满足众多大学生的各种需求,特别是精神上的需求。大学生由于兴趣、爱好、经历相似等自由组合形成的非正式群体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求。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不需要经过权力组织或机构的批准承认,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小圈子,形成自己的人际关系,碰到困难问题时,他们互相鼓励支持,互相倾诉

非正式群体班级管理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酷酷誉为
  • 文件大小20 KB
  • 时间2021-08-2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