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剧揭开冰山下的情绪面纱
摘要:本节课充分考虑小学生直观形象性的思维特点,以心理剧为依托,通过观看心理剧・分析心理剧・演绎心理剧・感悟心理剧的形式,引导学生表达面对父母唠叨时的感受,看到感受背后的期待;并带领学生走近唠叨背后的父母,感受父母唠叨时的情绪,看到唠叨背后的期待,以共同寻求一种期待-期待的积极亲子沟通模式,从而达到“改善亲子沟通,从我做起”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心理剧;萨提亚冰山理论;唠叨;教学案例
(一)设计来源
上学期的父母养育方式调查过程中,学生们的反应向我传递了一种期待――他们期待父母的养育方式有些许变化,以对应自己的内心需求;而家长课堂中家长们同时表达了自己的苦恼和无助。当学生渴望父母变化,家长又有成长的动机,却又不知从哪里做起时,身为心理健康老师又该如何引导他们搭建沟通的桥梁?为此而思索的时刻,恰恰是备战北京市“成均杯”心理健康优质课大赛的时刻,于是,着手进行了题为《面对父母的唠叨》的教学设计。
设计之初,我翻阅了大量文献,也查阅了有关亲子沟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发现有关面对父母唠叨的教学设计不计其数,但大多数的设计仅仅是引导学生感受父母的爱。然而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我却深深体会到:每个孩子都知道自己的父母很爱她/她,这一点毋庸置疑。对他们来说不能接受的仅仅是父母表达爱的方式。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唠叨,能有更好地表达爱的方式,孩子们是愿意被有效管教的。家长改变――孩子高兴,这是一种简单的线性思维模式,然而这不是面对家长的课堂,却是一节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课。如何设计才能让学生们启动自己的成长开关,如何让小学生不希冀父母改变,却又能够首先让自己改变?如果孩子们首先能够改变,是不是也会带动家长的变化?这是本节课设计的最初假设,而本节课的核心要素是爱,不仅要引导学生看到爱,感受爱,还要引导学生表�_爱,传递爱。
(二)课堂介绍
让刚刚进入青春早期的六年级学生体验感受背后的期待,对他们来说,是有一些难度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老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提炼,需要不断地引导和点化,上好这节课正如一次成功的团辅体验。教师需要更多地扮演团体领导者的角色,稍有差池,课堂的方向盘就会打偏:“学生们大发牢骚”、“寻找消极应对方式”、”课堂延时”等各种各样的课堂现象便会出现。这是一节耗费心理能量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将心理剧、萨提亚的冰山理论以及家排系统引入到课堂中,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亲身感受并体验唠叨以及亲子背后的期待。然而,我深深知道“课堂是一门残缺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为了更好地上好这节课,我需要更多的建议和指导。第八届(2015年)学术年会暨心理健康教育优课展示活动需要一节现场公开课,供进入决赛的选手们现场评课,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于是,我和我亲爱的学生们鼓起勇气在会场主席台向来自全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老师以及相关的心理学专家们展示了本节课。面对会场400多名老师,我能感受到孩子们紧张的状态。为了更自然的呈现这节课,上课前,我走到每个孩子身边,并告诉他们,我离他们最近,会和他们一直在一起。这也是我和孩子们最基本的任务了。课堂就在这样的破冰中开启。
心理剧揭开冰山下的情绪面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