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
叶玉津
*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典型
具有大量致病性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
累及多系统、多脏器
一种病因不明的、 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
病程以病情缓解和急性发作交替为特点
*
本病好发于生育年龄女性
女:男=9:1,在儿童和老年约为3:1
在世界上,我国患病率偏高,%,%
*
病因
一、遗传
SLE患者的近亲发病率为5%-12%;同卵孪生的发病率为24%- 57%,而异卵孪生则为3%-9%;
易感基因:HLA分型显示HLA-Ⅱ类分子(DR、DQ)与SLE相关,HLA-DR2、DR3的频率在SLE的患者存在异常; HLA-Ⅲ类分子C2或C4缺陷;HLA以外的易感基因有1q23、1q41-42及染色体2、3、4、6等多个部位。
*
SLE是个多基因病
多个基因在某种条件(环境)下相互作用改变了正常免疫耐受而致病
基因与临床亚型及自身抗体有一定的相关性
在实验动物中看到有保护基因
*
二、性激素
多见于育龄妇女,妊娠可诱发SLE。
患者体内的雌酮羟基化产物均增高。
SLE动物模型NZB/NZWF1雄鼠在新生期阉割后,其SLE的发病率增高,病情加剧;给患病的小鼠使用雌激素病情加重。
*
三、环境
1. 感染 从NZB/NZWF1小鼠组织中分离出C型RNA病毒,并在肾小球中检出病毒抗原-抗体复合物;亦有人认为结核杆菌和链球菌感染与本病的发病有关。迄今为止,尚未证实任何病原体与SLE的发病有直接关系。病原体可能仅是一种多克隆B细胞刺激因子,促发了SLE的发生。
2. 日光 约40%的SLE患者对日光过敏。紫外线照射可使皮肤上皮细胞出现凋亡,新抗原暴露而成为自身抗原。
*
芳香胺及联胺、二氧化硅灰尘、聚氯乙稀、汞、镉、金、秋水仙碱、可卡因、伊红、石蜡等,摄食紫花苜蓿芽以及用染法剂、口红等有机化合物,均被疑及可诱发SLE。
4. 药物 服用某些药物,如肼肽嗪、普鲁卡因胺、甲基多巴、异烟肼等,有人会出现狼疮样症状和血清抗核抗体阳性,停药后均消失,即药物性狼疮(drug-induced lupus)。四环素和磺胺类可增加SLE的光敏感性。
5. 生物因素 某些生物制剂如重组干扰素、IL-2等在部分患者可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
6. 社会和心理压力。
*
发病机制及免疫异常
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具有本病遗传素质的人在上述一种或多种因素作用下,机体丧失了正常的免疫耐受性,B细胞活化,通过交叉反应与模拟外来抗原的自身抗原相结合,并将抗原递呈给T细胞,使之活化,在T细胞活化刺激下,B细胞产生大量不同类型的自身抗体,造成大量组织损伤。
*
一、致病性自身抗体 这类自身抗体的特性为:
①IgG型,与自身抗原有很高的亲和力,如抗ds-DNA抗体可与肾组织直接结合导致损伤;
②抗血小板抗体及抗红细胞抗体导致血小板和红细胞破坏,临床出现血小板减少和溶血性贫血;
③抗SSA(Ro)抗体经胎盘进入胎儿心脏引起新生儿心脏传导阻滞;
④抗磷脂抗体引起抗磷脂抗体综合征(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习惯性自发性流产)、抗核糖体抗体又与神经精神狼疮相关。
*
【豆丁精选系统性红斑狼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