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彩镂刻民间韵味
摘 要:文章对湖南省株洲市芦淞区百井剪纸的技艺传承、艺术特色、装饰纹样与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枝分缕解、鞭辟入里的介绍。并强调依托学校为推广载体,着重陈述了百井村数年来对其剪纸艺术合理有效的保护传承方法与成果,展现这一古老的艺术之花如何在新时代的芦淞绽放出新的光彩。
关键词:百井剪纸;技法;纹饰;文雕;保护
剪纸是一门镂空艺术,视觉上给人以灵动、透空的感觉,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其题材遍及人们生产生活民俗的各个方面,且操作方便、工具简单、材料便宜,在民间特别是我国农村流传较为广泛,为历代劳动人民喜闻乐见。“镂金做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我国早在西汉时期(公元前3世纪)剪纸技艺就已流行。在经历2000多年的发展后,这门民间艺术已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递延着古老民族的人文精神与思想脉搏,浓缩了中华文化的传统理念,沉积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及地域民族文化传统特色。
1 百井剪纸溯源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在艺术流派上主要分为北方派与南方派。北方派代表有庆阳剪纸、山西剪纸、蔚县剪纸、陕西民间剪纸、磁性剪纸和山东民间剪纸;南方派代表为湖北沔阳剪纸、广东佛山剪纸和福建民间剪纸。相对南派剪纸来说,北派剪纸流行地域更广且种类繁多,艺术风格粗犷、奔放;而南派剪纸的特点在于构图更为丰满,且工艺更加精细入微。株洲市芦淞区五里墩百井剪纸(图1)在地域及工艺上属于南派剪纸,虽没有湖北、广东、福建等地的剪纸那样声名远扬,犹如小家碧玉一般养在深闺人未识,但在湘东地域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地方志及相关资料记载,五里墩百井剪纸约从宋代开始传入本地,有着近千年的发展历史,并逐步演变发展,一直传承至今。
五里墩乡百井古村落位于株洲市东南部,原320国道及浙赣铁路从乡内穿过,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境内山清水秀、环境优美,自然生态资源保存完好,且民风淳朴、历史人文资源丰富。当地自宋代以来就有许多本地艺人擅长剪纸技艺,其题材涉及广泛,包括花鸟草虫、飞禽走兽、历史人物、传统汉字等。手艺人通过观察生活、劳动、风俗,并提炼与精简反映到剪刻纸艺术中,抒发广大劳动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生产生活之余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2 百井剪纸艺术特色
百井村民间剪纸艺术的产生和流传与当地农村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逢年过节、新婚喜庆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窗纸上、墙上,屋内明亮的玻璃窗上,入户的大门上、灯笼上等,作为门笺、窗花、墙花、柜花、灯花、喜花、棚顶花等装饰家居,渲染节日的浓郁喜庆气氛。经历数百年的沿革发展至今,百井剪刻纸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传统材料、工具、形式的改进与创新,将古老的传统艺术与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巧妙融合,使剪纸的表现力更为丰富,表现领域更加广阔。近年来,经过组织相关人员反复研讨、反复探索、反复尝试,将剪刻纸艺术逐步融入到了学校的课堂,并成为当地金轮侨心学校的必修课程。通过课堂教学的教授形式,培养了一大批剪纸艺术人才,形成一道乡村艺术教育的亮丽风景。
百井剪纸的技艺
百井剪刻纸受到周边地区民俗文化的影响,并借助教学的方式,将百井剪纸从用纸到剪刻系统共分为三种八类,三种为单色剪纸、复色剪纸、文雕,八类则是在三种的基础上细化为折剪类、迭剪类、衬色类、套色类、拼色类、染色类、填色类、雕刻类。
单色剪纸
单色剪纸是由一种色纸剪出。传统的单色剪纸被称为“黑白剪纸”(图2),在艺术上阴阳虚实对比强烈,黑白明快醒目,风格单纯大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单色剪纸从技法上可细分为折剪、迭剪两类。折剪就是将纸折叠后,剪出一类图案或字型。如传统福寿花剪纸就是运用折剪技法,将纸张反复对角折叠后,以中心点为轴心,在轴心部位绘制适合的团花纹饰,经剪制完成。逢年过节各家各户将其张贴出来,烘托节庆氛围。迭剪同理于折剪,其特点是将数张纸重叠在一起,钉牢后再依稿剪之,如此一次可剪出数张作品。
复色剪纸
复色剪纸(图3)又可分为衬色、套色、拼色、染色、填色五类。
衬色类剪纸是在事先剪刻好的单色阳刻剪纸主稿上搭配各色纸块衬托,其成品近似于套色版画的效果。套色类剪纸则是以单色剪纸的方法剪成主版和次版的形象。在百井剪纸中套色类剪纸主稿通常用黑色,再在主版镂空处套色,可套得花团锦簇,不留余地;也可以局部套色,画龙点睛,促成“无画处皆成妙景”。拼色类剪纸与套色剪纸稍有区别,一般由数张彩纸分剪后,依照主画稿所需的各色色纸拼贴成图,再依主画稿沿稿线剪成。染色类剪纸则用易于浸渍的白纸或浅色纸剪成各种形象,再逐次染成所需的颜色;或先将纸染色,再剪成所需形象。填色类剪纸技法在百井剪纸较为常见,一般分为先
剪彩镂刻民间韵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