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高三历史教学需要渗透理科思维
长沙市21中 甘永志
【关键词】理科思维 重要意义 渗透方式 问题
由于目前高考科目的设置,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三学生被截然分为两类:文科学生和理科考生,尽管文科理科在学习过程中有相通的一面,但更多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学科特色的思维模式所指引。高三的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其思维基本立足于本学科,强调的学、联想、选择、表述的过程,但我认为,高三历史教学必须有意识的渗透理科思维。
思维与理科思维
在现代心理学中,思维被理解为“受社会所制约的,同言语紧密联系的,探索和发现崭新事物的心理过程,是对现实进行分析和综合中间接概括反映现实的过程。思维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产生并远远超出了感性认识的界限。”也有人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与内部规律性。”把他们的叙述概括起来:思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反映,二是有意识。
理科思维的特点:理科思维着重表现在数学、物理等学科的思维过程中。其突出特点表现在:模型化——从纷繁复杂事物抓住其主要的特征,而舍去那些次要的因素,形成一种经过抽象概括了的理想化的“典型”,形成规律性认识;程序化——解决所经历的思维过程,往往需要分作几个过程,在理科学科教学中十分清晰的程序化;逻辑化——思维过程中与该事物有关的各种条件都存在不可或缺的内在逻辑关系;简约化——理科思维过程最终以最简约的符号以推理的方式呈现。
二、高三历史教学中渗透理科思维的重要意义
1、符合高考要求。无庸讳言,高考成为高三历史教学的重要标杆,高考的要求也是高三历史教师必须解决的课题。在高三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反复强调的方法无非是理解、识记、联想、选择等,但综观近两年的高考题,这些方法已不是灵丹妙药,高考中已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
如 2007全国文科综合卷第 19题
图5是北京某街道老路牌照片,路牌外文是“RUE HART”,RUE是街道的意思,HART指担任近代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此路牌设立的时间应该是
解决此题就难用常规文科思维方式解决,但我们如果用理科思维方式中的逆推,解决起来就相对容易,具体思维过程如下:赫德路的出现说明北京的主权已经掌握在帝国主义手中,本题中的四个备选项只有C满足.
因此,在高三历史教学中如果渗透理科思维,能更好解决考试中的难题。同时,这种文理相互渗透的方式符合整个高考改革的方向。
3
2、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高三历史内容庞杂,要全面系统掌握十分困难。但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理科思维,从纷发芜杂的历史现象中进行抽象,学生的负担就会相应减轻。如在讲述近现代政党(如保国会、中国同盟会、中国共产党、俄国无产阶级政党)产生的时候,历史教师可以借用理科思维建立模型、形成公式:政党产生==经济基础(资本主义发展)+阶级基础(该阶级壮大)+思想基础(该阶级理论的传播)+其他。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习,不仅负担减轻,而且更容易得出历史规律,同时在回答相关问题时不仅思路清晰,而且不会丢三落四。
3、有利于学科之间的相互促进。高中学科之间是密切相联,文理思维的协调发展更有利
高三历史教学需要渗透理科思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