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教学改革的探索
【摘要】随着世界的快速发展,对于人才的培养也迫在眉睫,高师院校的发展也成为了必然的趋势。高师专业开办的音乐表演专业就在这种趋势下形成的新的产业。虽然新的产业已经产生,但许多的高师教学,还是沿用以前的音乐教育专业的办学思想。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专业的发展,直接导致很多学生的就业率下降。我们需要做的是从困境中挣脱,创造出新的声乐方面教学的多元化,提高就业率。
【关键词】琵琶;教学改革;就业能力
在1927年11月17日萧友梅在蔡友培的支持下在上海成立中国最早的音乐教育机构――上海国立音乐院,它的办学宗旨是“以教授音乐理论为技术,养成音乐专门人才及中小音乐师资为宗旨”。上海国立音乐培养的不仅是从事音乐演奏、演唱的人才,更是培养从事普通音乐教育、社会教育的专业人才。高师专音乐琵琶专业的教学既要以此为基础,更要以此为改革,建立适合、符合现代音乐琵琶教学。
一、琵琶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教学大纲的改革
近年来,从我们国内重要比赛获奖的情况可以看出,高师音乐琵琶专业获奖得比较少。专业的学生大多是半路出家或是没有经过系统的音乐教学,基础薄弱,基本功不够扎实。不管是生源的专业基础还是音乐素养,相比较而言对于专业学院有一定的差距。但是高师专业琵琶专业的教学也存在一定的主观问题,这些问题有来自学院的也有来自教师的,因此造成学生对专业缺乏兴趣,学习也就相对缓慢。
从基本功开始,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放弃旧教学的模式,必须有针对性的练习计划、选择合适的教方式、把练习的每分钟都当作是在台上演奏就显得尤为重要。刚开始很多学生练习琵琶是很枯燥无味的,甚至是很机械的,找不到感觉,这就需要教学老师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做出及时的改变。像刘德海老师的《每日必弹》、吴玉霞老师的《指尖上的舞蹈》等既有较高水平的音乐性还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一种美感意识,让学生自主的对音乐产生一种兴趣,让枯燥的训练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有趣起来,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于演奏的一种感觉。
大学里,器乐教学是一对一的辅导,合奏课的话就要多人上课,互相配合。但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这就需要授课方式的改变。要做到课外课内统筹兼修,让学生不管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做到共同进步,共同学习的氛围中。因此,除了日常的授课外,让大部分的学生跟上进程,同时也要让基础差学生课后组成小组,加强基本功的练习,互相监督。而且可以组成多个不同的兴趣小组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多互相学习。在教学方面的选曲,不仅有古典音乐也要有现代音乐、独奏、协奏、加进重奏乐曲,充分体现教学的多样化、合理化。
(二)琵琶教学演奏方式的改革
大部分音乐的演奏都是多元化的,例如,钢琴演奏就有电动音乐、或是吉他等搭配,在现代化知识、音乐爆炸的时代,一个乐器、一门专业如果没有它的特殊性、与时俱进,就会难以让人们更容易的接受和学习。杨靖老师在2007年开创了琵琶室内音乐的先河,成功的研制出了低琵琶音和新型高音琵琶同时还委约作曲家创作和新型琵琶教材,改变了以前的教学方式,使教学内容更加的丰富,在现在已经有很好的效果,也更让世界了解了琵琶这一乐器,这也是民族乐器教学的发展。
(三)增加教学课程
1、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教师们可以采用2~3套不同的教学计划,多方向、多立体的教学模式取代了以前单一的模式。同时,由于琵琶艺术的不断发展、演奏的多样性,以前的教学课程同时也需要改变。增加一些辅助教学手段也是非常必要的。
2、重奏――讲究的是整体的均衡、细致和音色等方面的协调、配合,不是一个人的技巧展示。这样的训练不仅可以增加演奏者之间的默契,而且在以后的训练中,甚至表演中更加容易对自己的收放自如,让整个演奏的效果更好更完美。民族乐器中,琵琶转调是最为方便的。适合“交响”的重要性后,打破了“唯有独奏高”的旧观念。而且琵琶重奏在和旋方面可以发挥单把琵琶发挥的所有效果,所以重奏是学生在练习中必要的阶段,同时也要在教学上,可以让学生更深层次的了解作品、挖掘作品的内涵,更好的诠释作品。
二、舞台经验不足,需加强实践、
近年来,高校教学有很大的提高,但是与院校的现实发展还达不到相应的要求。很多高校毕业的硕士生毕业以后就直接分配到院校进行教学,由于本身舞台实战经验不足,就只能纸上谈兵。所以当很多学生在舞台上表演弹奏时,就容易紧张等突发状况,从而影响表演的效果。笔者认为,仅靠语言鼓励,不如来一场真实的比赛有效果。因此,学校可以经常组织办一些比赛或是学校与学校之间来一场友谊赛。即可以
琵琶教学改革的探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