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兔同笼”教学【困惑与思考】
在我国,“鸡兔同笼”作为一类有趣又重要的数学问题的代表,大量出现在各种数学书中,在民间也广为流传。而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熏陶的共识下,不同版本的教材也新增了这一内容。“不仅要教知识还要教方法”已经成了教学界的共识。以“鸡兔同笼”为载体,大家提出了一系列方法:画图法,列表法,假设法,方程法等等。于是,不同教材对这一内容的处理方式却不相同,真正教学时,更是1000位老师就有1000个不同版本的“鸡兔同笼”。
备课之初,迎面而来的根本问题就让我们颇费思量——
是解这一类题,还是以题讲法?
是各种方法的集锦,还是就某一方法作深入探讨?
是教巧妙的假设,还是普适的方程?……
大概一开始太急于完成这样的二选一,本身便不是明智的选择。
“先跳出方法的好坏这个问题,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如果第一次碰到这个鸡兔同笼问题,会怎么想?从寻求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出发,我们可能就这个问题思考得更深入。”王尚志老师的建议让我们豁然开朗。
我调查了四年级一个班的学生,几乎人人知道鸡兔同笼问题,人人在课外学过,甚至一说到鸡兔同笼问题都会用上假设这个词,而基本能模仿,套着路子用假设法解题的不到1/4,真正理解的就更少了;我询问了我曾经辅导的参加数学竞赛的学生(现在北大、清华、人大等就读)说到“鸡兔同笼”问题,几乎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列方程来解。5人中有2人甚至在我的一再提醒下,还是告知我,忘了怎么用假设法了。我自当小学数学老师这么多年一直和数学竞赛打交道,“鸡兔同笼”就是假设法,对我而言早就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我问我自己:这方法是我自己想出来的吗?显然不是。我接受只是因为我反复接触着它。那么第一次遇到这一问题的学生呢?我又开始了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进一步调查……
学生会去猜,会去试,当然那些没接受正式数学教育的幼儿。上了几年学之后,他们都不会试,或者不敢试了。不知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似乎在偷偷地传达给学生这样一个观点:试是笨的,是幼稚的,是非数学的……
于是,如果真试了,你只能看到结果,试的过程永远是水面以下的冰山;于是,没有交流没有引导,无师自通者可以偷着乐,大部分学生的试真的就只能
鸡兔同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