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第一章绪论一、文化的概念(一)古汉语“文化”的含义 1.“文”的含义? 原义:各色交错的纹理? 引申义:①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 并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②由伦理之说导出人为装饰, 教化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③在前两层意义上, 导出美、善、德行之义, 以及通过某种改变使之更完善的意思。 2.“化”的含义? 本义:变化,改动,生成? 引申义:造化,大化等意思,并由自然万物的生成、变易引申出伦理德行的化成。 3.“文化”的含义? 《周易? 贲卦》: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最初就具有明确的文明教化之义。? 《说苑? 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不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文化”是“以文化之”的意思。(二)古西语“文化”的含义 1. 源自拉丁语 Cultura , 原有耕种、掘垦、居住、动植物培育等与物质生活相关的多种含义。 2. 西赛罗:耕耘智慧;伏尔泰:训练和修炼心智或思想、趣味的结果和状态; 《法语词典》( 1878 ):文学、科学和美术的修养。? 两者的差异中国传统意义的“文化”, 一开始就仅仅专注于精神领域, 专指精神领域的各种现象;西方语言中的“ culture ”却是从人类的物质生产出发, 继而引申到精神活动领域的, 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内容。(三)近代学者对“文化”概念的不同理解 1. 文化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凡是整个人类环境中由人所创造的那些方面全都属于文化的范畴。称为“大文化”或“广义文化”。 2. 文化指人类精神方面的创造及其成果,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财富, 而不包括物质生长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又称为“小文化”或“狭义文化”。 3. 沿袭了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将文化理解为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为主的艺术化, 是人类“更高雅、更令人心旷神怡的那一部分生活方式”。(四) “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1. 从词源上看: “文化”早于“文明” 2. 从词义上看: “文化”大于“文明”二、文化的特性(一)系统性从形态划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从意义划分:表层文化现象;深层文化要素。(二)民族性和地域性(三)规则性(四)历史继承性和可变迁性三、当今世界五大文化圈(一)基督教文化圈指信奉基督教的地区,主要包括欧洲,美洲和大洋州。(二)佛教文化圈指多数居民信奉佛教或佛教信仰占主导地位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南亚地区。(三)伊斯兰文化圈主要分布在非洲和亚洲西北部,信奉安拉(真主),以《古兰经》为教义经典。(四)中华文化圈 1. 中国、朝鲜、韩国、日本和蒙古五个国家 2. 儒家文化的辐射圈, 3. 世界各地的华人、华裔。(五)黑非洲文化圈/ 东欧文化圈主要指南部非洲地区/ 东欧地区。第二章中西文化产生的基础和条件▲中国文化产生的基础一、中国文化产生的环境基础(一)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 1. 幅员辽阔,地形多样(图) 2. 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农业发展大陆性气候强;降水量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3. 半封闭的边缘地形(图)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 生产生活方式多样,思想观念各不相同 2. 农业生产为主,生活自给自足 3. 文化稳定连贯,但缺乏交流二、中国文化产生的经济基础(一)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形态及特点 1 .以农为本的经济状态(图) 2 .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小农经济 3 .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二)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为中国文化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 2. 以农为本的生产方式使中国文化带有浓厚的农业型物态和心态色彩? 农业生活方式对中尚稳、安土重迁心理特点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使人们产生一种凝重的保守性格和思维方式。? 使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一种“瞻后”的思维方式。? 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务实理性的特点。三、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一)完备的宗法制度及对文化的影响 1 .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②分土封侯制(图) ③大宗、小宗制度(图) ④宗庙祭祀制度(图) 2 .宗法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①“家天下”的始终延续②“家国同构”的社会格局长期存在③家族制度长盛不衰(二)严密的专制制度及对文化的影响 1. 专制制度的主要特点①皇帝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②皇帝直接控制全国的财政③皇帝对臣民思想严密控制,并有人身支配权 2 、君主专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①积极影响: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 提供大规模行动的条件;有利于强化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与连贯性。②负面影响:影响最低管理层;迷信权威;对官吏特权的普遍认可。▲西方文化产生的基础一、西方文化产生的环境基础及其影响(一)自然条件不适宜发展农业陆地
中西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