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与天才第一节早期教育的起始时间许多家长向笔者咨询“怎样才能培养出一个聪明的孩子? ”“早期教育应该从什么时间开始? ”其实这两个问题很多专家都作出了正确的回答。结论只有一个“那应该从孩子出生时就开始进行教育。在这里,我们假设一个定律,如果一个人的智力商数最高值为 100 的话, 6 岁以前的教育所起的作用将占 50% 。那么如果从孩子出生时就开始进行教育,并在婴幼儿阶段不间断地进行正常的教育, 这个人的智力商数就可能达到 100 。如果从 1 岁时开始教育,这个人的智力商数最多能达到 90 。人的整个婴幼儿期是 6 年,每晚开始教育一年,人的智力商数发展的可能值就会降低 10 。也就是说, 如果一个人在婴幼儿阶段没有进行有效的早期教育,那么这个人的智力商数发展的可能值最多只能达到 50。 1914 年美国的哈佛大学毕业了一位 15 岁的大学生, 即威廉· 詹姆斯· 塞德兹, 他是著名心理学家塞德兹博士的儿子。由于塞德兹博士在儿子出生就给予了良好的早期教育,结果小塞德兹 3岁时就能用本国语言自己自由地阅读和书写, 5 岁时开始学习生理学不久就取得了行医考试的合格成绩。小塞德兹 6 岁时上小学,上午上学报到时是一年级学生,中午他母亲接他时,已经被编为三年级了,当年小塞德兹就在小学毕业了。小塞德兹 7 岁时上初中因年龄小而被拒绝,只好在家里学习了一年高等数学,8 岁时上初中, 因其知识水平远超过高中生, 随即退学。9 岁时一位大学教授将一道博士生考试的难题让小塞德兹解,结果小塞德兹即席完成。此后两年中小塞德兹在家里学习, 11 岁时上哈佛大学,入学后不久就做了一次有关第四象限的数学难题讲演,使得教授们非常吃惊。这个事例证明,在孩子出生时就给予良好的教育,就可以造就天才。 1814 年4 月,德国的莱比锡大学有一位未满 14 岁的少年卡尔· 威特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 1816 年这个天才少年又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 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教授。他在 23 岁时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 但仍然以法学教授为主业。小卡尔· 威特的成才就是他父亲早期教育理论实践的成果。小卡尔· 威特的父亲老卡尔· 威特是一位乡村教师,他曾经宣称“对于子女的教育必须同孩子的智力曙光同时开始,一般的孩子都可以成为不平凡的人才。”小卡尔· 威特刚刚出生时被发现可能属于先天智力障碍儿童,但老卡尔· 威特并未丧失信心, 仍然按照自己的计划对孩子进行教育。结果小卡尔· 威特在 8、9 岁的时候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德、法、意、英、拉丁语和希腊等六国语言并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并擅长数学。 9 岁时上莱比锡大学,此后的发展可谓是惊动世人。第二节早期教育的误区对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可以使儿童及早成才的观点虽然已经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 但在对婴幼儿的早期教育问题上仍然存在着一些误区。一、拔苗助长式的早期教育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 希望孩子一生下来就能够成才, 所以不惜一切代价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由于这些家长不懂得早期教育的规律,一味地对孩子进行智力或能力开发,实际上进行的是拔苗助长式的教育。这种做法是极其有害的。我们提倡的早期教育绝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或对儿童进行无休止的教育训练。因为婴幼儿的记忆力和注意力是有限的,其思维能力正在形成时期,机体的协调能力还不完善,在这个时期对其进行早期教育必须讲究方法,尊重科学、遵循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也就是说,科学的早期教育是以开发婴幼儿的潜在能力为主,以促进其发展为主要目的,而不是看孩子学会了多少知识。受“早才”论的错误影响,一些家长认为对幼儿的教育越早越好,早期教育的内容越多越好。他们认为幼儿园的教育层次较低,于是在星期六和星期天也给孩子安排了一些专门的学习班进行早期教育, 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 几乎不给孩子自由欢乐的时间。如, 一位孩子家长为了让女儿早日成才,给孩子报名参加了三个学习班,有钢琴、舞蹈、美术。她为了让女儿能够学习好,将自己的工作申请退职,专门接送孩子在三个学习班中来回奔跑,一天到晚几乎没有任何休息时间。在家长的精心看护下,孩子虽然学会了不少技能,也获得一些幼儿大奖。但是这个五岁的孩子却是非常痛苦的。有人问她:“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孩子回答:“最好让妈妈得一场大病起不来床, 我才能好好玩上一回。”这个孩子后天的发展并不理想, 上小学后其智力能力均未表现出她妈妈希望的水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拔苗助长式教育对幼儿身心造成的负作用。笔者曾经看到一个漫画,画中一个人问小孩子:“世界上谁最幸福啊? ”孩子回答:“小花猫最幸福。”“为什么啊? ”“因为小花猫不做作业。”这两个事例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早期教育应该进行,但必须尊重科学,必须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否则其结果将适得其反。这类家长最大的错误在于不懂得幼儿的天
早期教育与天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