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儿 外 科
小儿外科是新兴的临床学科,主要研究需手术治疗的小儿疾病。一般分为新生儿外科、小儿普外、小儿胸心外科、小儿泌尿外科、小儿神经外科、小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小儿骨科等专业科室。
小儿外科在我国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早期,小儿外科成为一个专科,是由于小儿有其特殊的疾病种类、特殊的病理生理而决定的。小儿不是成人的缩影,不能将一般成人外科的概念和理论简单机械地用于小儿,也不能将成人的治疗或手术方法按比例缩小应用于小儿。小儿机体对药物、麻醉和手术的应激反应与成人有很大的差别,手术后并发症及其预后均不同于成人,因此,小儿外科学已是医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学科,肩负着从出生到青春发育期这个年龄阶段中全部先天性和获得性外科疾病的临床诊治和理论研究的任务。
小儿外科分类
目前我科可开展的手术疾病有:幽门肥厚、先天性肛门闭锁、嵌顿疝、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腹股沟斜疝、腹部外伤、淋巴管瘤、尿道下裂、尿道上裂、隐睾、鞘膜积液、包皮过长、包茎、隐匿性阴茎、马蹄内翻足、多指(趾)畸形、并指(趾)畸形、新生儿乳腺脓肿、病理性骨囊肿、骨软骨瘤、骨肉瘤、内(外)痔等疾病的治疗及诊断。
简介
第1页/共40页
小儿腹股沟斜疝
局部解剖结构
第2页/共40页
概述
小儿腹股沟斜疝(indirectinguinalhernia)多因胚胎期睾丸下降过程中腹膜鞘状突未能闭塞所致新生儿期即可发病,是一种先天性疾病。男性多见,右侧较左侧多2~3倍(男孩右侧睾丸下降比左侧慢,右侧鞘状突闭塞时间比左侧晚,因此,右侧疝发病率高),双侧者少见,约占5%~10%,为小儿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
第3页/共40页
流行病学
腹股沟疝(inguinal hernia)为小儿常见的外科病,有斜疝(indirect hernia)和直疝(direct hemia)两种。在小儿临床所见几乎均为斜疝,直疝极罕见。
%,%,年龄分布0~%,3~%,6~%。
儿童嵌顿疝的发生率为10%~15%,1岁以内的婴儿约为31% 。
腹股沟斜疝的发生可受早产伴发其他疾病、护理条件的影响。一般统计新生儿(活产婴)发病率为1%~5%,男婴为女婴的8~12倍。低体重、早产婴发病率较高,统计资料报告男婴发病率为7%~30%,女婴为2%。伴发的先天性疾患有先天性髋脱位睾丸下降不全、尿道上裂、尿道下裂、纤维囊性病、结缔组织病等,有阳性家族史者发病率较高。
第4页/共40页
病因
(Nuck管)未能闭锁退化是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病理基础 胚胎第5周时睾丸始基起源于中肾,位于腹膜后第2~3腰椎旁。第8周时睾丸形成第12周中肾退化此后睾丸随胚胎的发育逐渐下降,第28周时睾丸引带形成后,连接睾丸下极和阴囊之间随引带的牵拉及腹腔内压力的传递,睾丸亦随之下降,穿过腹股沟管的内环口、外环口到阴囊,在内环口处随睾丸的下降腹膜向外突出形成一憩室样管状突起,称鞘状突。正常情况下鞘状突远端包绕睾丸形成睾丸固有鞘膜,随睾丸出外环口后,鞘状突亦被牵拉至阴囊内。当睾丸下降完全后,鞘状突均闭锁退化。如果鞘状突未完全闭合则可形成斜疝或鞘膜积液。女孩腹般沟管中含有圆韧带,自子宫至大阴唇,在相当于男性胎儿睾丸下降时,亦有一腹膜鞘状突,称Nuck管;沿圆韧带穿过腹股沟管降入大阴唇,闭合情况同男孩因年龄不同,鞘状突的厚薄亦有差异,新生儿时期极薄。
有人报告80%~90%的新生儿出生时腹膜鞘状突尚未闭合其关闭的时间和机制尚不明确然出生后的新生儿斜疝的发生率并不高。因此认为鞘状突的存在只是发生腹股沟疝的基础,仍有其他诱发因素如腹腔内压力增加、腹水、早产婴腹壁肌肉薄弱等,促使腹股沟疝的出现。有时在腹膜透析或侧脑室腹腔引流后,可使以前无症状的患儿,产生腹股沟疝或鞘膜积液。
第5页/共40页
发病机制
小儿腹股沟斜疝因腹腔脏器进入没有闭塞、并与腹腔相通的腹膜鞘状突,故未闭塞的腹膜鞘状突是先天性腹股沟斜疝的疝囊起自腹股沟管内口位于腹壁下动脉的外侧沿腹股沟管走行,穿出腹壁,在精索的内前方并与精索紧贴,精索血管在输精管外侧,而且精索血管往往与输精管分离,手术中应特别注意。成人腹股沟斜疝则是在腹膜鞘状突闭塞之后腹膜外突而形成疝囊,故疝囊与精索之间相对疏松。
小儿的腹股沟管很短,尤其新生儿和婴儿,长度约1cm左右,腹股沟管几乎从腹壁直接穿出内环和外环近乎重叠。因此,婴幼儿手术时不必切开外环即可完成疝囊高位结扎手术。
疝囊颈细小或外环比较狭小的初发疝或小婴儿疝,在剧烈哭闹阵咳时导致腹内压突然升高,可推挤较多脏器
赵志芳课件3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