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中段学生数学应用题审题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受年龄限制,思维宽度不够,解题能力有限,应用题学习成了不少小学生的难题。审题是成功解应用题的前提,小学生审题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解题过程正确与否。审题正确与否,直接影响解题的结果。因此,在当前提倡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到了小学中段需加大引导力度,更加注重对学生应用题审题能力的培养。
一、读
指认真读题,从题目的整体进行首次感知。先读题,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题目叙述的是一件什么事,了解这件事的经过、结果,此事是否是自己比较了解(或能理解)的事情,通过朗读、轻声读、默读等形式保证感知的精确性。并通过题里文字、词语唤起表象,初步理解全题的事理,让学生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二、划
用符号划出题目条件、问题、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除去没有用的信息,使其参与认知活动。审题要求学生对题目进行全面而准确的感知。小学生有意注意的集中性差,维持注意的时间短,注意的范围窄,在注意的方向上往往趋易避难,他们的感知比较粗略,题目的条件、问题、情节不能自始至终准确无误地保留在头脑中参与解题全过程。因而他们经常“跑题”,被表面现象迷惑,找不到隐蔽条件和问题而被引入“歧途”,作出错误解答。尤其是记忆力与思维水平较低的学生更为明显。
例如,学校书法组有16人,美术组的人数比书法组的2倍还多7人,美术组和书法组一共多少人?
少部分学生列式为16×2+7,分析其错误是只注意了题目中“美术组的人数比书法组的2倍还多7人,”忽略了问题中“美术组和书法组一共多少人”关键词“一共”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在划条件问题时,教师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强化学生的有意注意。在画线记点的同时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条件问题,关键词语作必要的解释,从而使学生对题意进一步获得感知。
例如,东村和西村合修一条780米长的水渠,东村每天修45米,西村每天修48米,已经修了8天,共修了多少米?
少部分学生列式780+(45+48)×8或者780-(45+48)×8,其实780这个数据是没有用的信息,“东村和西村合修一条780米长的水渠”其实是没有用的信息,因此在划题目有效条件时,这个“东村和西村合修一条780米长的水渠”就不用划了。
三、设
指设置情景、置身情景,运用直观,帮助学生全面理解题意。小学生知识经验有限,生活阅历少。应用题的情节比较陌生,叙述的形式是逆向或倒叙,还有一些与生活中表述有别的词语,往往会给学生理解题意带来困难。
例如,1千克黄豆可做4千克豆腐,12千克黄豆可以做多少千克豆腐?
大城市的不少小学生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而错列成:12÷4。
又如:
(1)苹果8个,梨比苹果多2个,梨有多少个?
(2)苹果8个,比梨多2个,梨有多少个?
中年级学生往往会将两道题都列成:8+2。因此,教师要根据题目的条件创设情景或在不改变题目条件下,转换叙述的事件,变为学生较熟悉的生活事例,使学生借助已
如何提高小学中段学生数学应用题审题能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