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
1
肾系关格
(二)历史沿革
1、脉象:《》“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以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以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
2、病理:《》“阴气太盛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太盛阴气不能荣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
第2页/共31页
3、指上有吐逆,下有大小便为通,类似走哺。
4、关格病:
①汉·张仲景《伤寒论》正式将关格作为病名提出,认为“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②清代对本病的认识逐步成熟,李用粹《证治汇补·癃闭》“既关且格,必小便不通,旦夕之间,陡增呕恶,此因浊邪壅塞三焦,正气不得升降……阴阳闭绝,一日即死,最为危候”。
第3页/共31页
③何廉臣在《重订广温热论》中首次提出其病机为“溺毒入血,血毒上脑”。
④喻嘉言在《医门法律·关格》中,力倡调治关格当“批郄导窍”,认为治之宜开通疏利,因势利导,俾使邪有出路。
第4页/共31页
(三)类似疾病
西医学泌尿系统疾病引起的慢性肾衰竭
第5页/共31页
二、病因病机
多种疾病反复不愈,迁延日久→脾肾衰惫,气化不利,湿浊毒邪内蕴三焦→关格
(病因) (病理变化)
病理性质:本虚标实,脾肾虚衰为本,湿浊毒邪为标。
第6页/共31页
1.正(本)虚标实:
肾脾阴阳衰惫是本,浊邪内聚成毒是标。
尿少或小便不通--肾阳亏损,肾关因阳微而不能开;
恶心呕吐--湿浊毒邪上泛伤胃,胃气上逆;
皮肤瘙痒,或有霜样析出--浊毒外溢肌肤;
腹泻或便秘--湿浊损脾,运化失司;
口中秽臭,或有尿味,舌苔厚腻--浊毒上熏;
昏睡或神识不清--湿浊毒邪上蒙清窍。
第7页/共31页
2.由虚入损
手足搐搦,甚则抽搐--肾病及肝,肝肾阴虚,虚风内动;
胸闷心悸,或心前区疼痛,甚则神志昏迷--肾病及心,邪陷心包。
随着病情的不断恶化,最终因正不胜邪,发生内闭外脱、阴竭阳亡的变化。
第8页/共31页
三、诊断
1、临床以小便不通,并见呕吐为主症。
2、具有水肿、淋证、癃闭等肾系疾病的慢性病史。
第9页/共31页
3、辅助检查
①肾功能:BUN≥28mmol/L, Scr≥707umol/L;
②血液生化离子:低钙,高磷,或其它离子紊乱;
③血常规:贫血;
④B超:肾脏萎缩;
⑤尿检异常:蛋白尿、血尿、腊样管型等。
诊断为1+2或1+3即可,第二条不是必具。
第10页/共31页
肾系关格PPT学习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