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实验教学中的初中数学论文
1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一般步骤
多年来,我国的数学教学始终遵循着演绎推理的模式,从公理出发-定义-假设-定理-证明————推论。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信息,但学生只知结果,不知道过程,或热衷于一些小技巧,长期使用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学习主动性的培养。而用数学实验手段进行数学教育的思想方法是,从若干实例出发-手工操作或在计算机上进行大量的实验-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规律-提出猜想-进行证明。根据这一思想方法,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一般步骤如下:
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只有难易程度在"最近发展区"内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推动探究活动的进行。阿特金森在他1958年的一项试验中也已经得出结论:问题情境的适宜度是50%左右,即实现目标的可能性是50%时,主体的反应强度最大。学习情境无论太易或太难都不会使学。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数学实验中,要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为依托设计数学问题,或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学生设置实验课题,创设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建构的过程。创设情境是初中数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第一环节,也是实施其他环节的首要条件。
实验活动是指教师给学生提出实验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亲自用手工或计算机完成相应的实验,努力去发现与所研究问题相关的一些数据中反映出的规律性,对实验的结果做出清楚的描述。实验活动是整个数学实验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它是在第一环节所创设的情境中展开的,在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和第三环节提出猜想两大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通过"做数学"来学习数学,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一般的问题特殊化、肤浅的问题深刻化,这样做有利于学生以一个研究者的姿态在"实验空间"中观察现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此外,实验活动能够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其内在规律,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实验去获得感性认识,培养数学情感和想象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提出猜想是指学生在理解了学习课题后,通过实物模型、虚拟模型、直观观察、实验分析、数学灵感等各种途径和方式,根据已有的信息或新得到的信息,提出解决课题的假说。本环节是整个初中数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数学实验的高潮阶段,它是学生在实验环节中产生的,是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规律提出的,是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过程。波利亚曾经这样高度评价过猜想的作用:"仅仅把数学视为一门论证科学的看法是偏颇的,论证推理是数学家的创造性工作成果,而要得到这个成果则必须通过猜想"。讨论交流是现代数学教学中一个新的课题,数学已作为一种文化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走向交流理解的数学教育是面向未来、面向国际化教育所需。在数学实验教学中,一方面,我们要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产生猜想;另一方面,让学生之间通过讨论,使学生在争论中更进一步的深入的修改、补充甚至是纠正猜想,从而形成正确的猜想。同时在
我国实验教学中的初中数学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