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雕塑与公共环境
雕塑艺术是凝固的音乐,立体的诗;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前进步伐向前发展、延伸的人类想像力和创造力的结晶。中华民族的雕塑艺术源远流长,光辉而灿烂。在当前,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攀升,综合国力空前加强,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文化的发展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尤其是伴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门进一步打开,北京2008奥运会即将举办,为世界瞩目的中国创造了新的机会。对于城市文化组成部分的雕塑艺术来说,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那就是创造更多的高水平的艺术作品,来美化环境,愉悦民众生活,改善城市整体形象,续写历史文脉的绵延。本文试图就城市如何促进雕塑与环境和谐发展来创作优秀艺术作品方面做一定的探讨。
一、城市雕塑与环境的关系探讨
中华民族的雕塑艺术历史悠久,但城市雕塑的发展却是近些年的事。1949年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可以看作是城市雕塑在我国大力发展的标志。1982年,当时的全国城雕委主任刘开渠正式提出了城市雕塑的概念,发展到现在实际只有几十年的历史。
城市雕塑的概念定义较多,但从基本的语意表述上,可以这样理解:城市雕塑,是与架上雕塑相对应的,是在公共环境里的为大众服务的室内外雕塑艺术形式。城市雕塑通常被简称为“城雕”,指的是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三维造型艺术品。城市雕塑是现代城市环境、城市景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是与城市的宏观、微观环境相统一的环境艺术,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城市雕塑凝聚着一个城市的历史与文化,体现着整个城市的精神面貌与综合实力,并以其鲜明的文化特质,艺术地为城市树立起与众不同的形象。
因此,可以说环境性是城市雕塑最基本的要素。城市雕塑之所以是城市雕塑,是因为这种雕塑是与城市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相统一的。城市雕塑不同于其他雕塑的根本点就在于它是一种环境艺术,讲究的是雕塑主体与环境背景的有机融合,而不是分割单立。没有环境或不讲究环境整体效应,城市雕塑是不存在的。从这种基本要素上来说,城市雕塑作为一种空间艺术、环境艺术,它的存在不仅需要一定的空间和环境,而且还讲究空间的尺度和环境的协调,使雕塑与环境相得益彰。
二、城市雕塑与环境关系现状的探讨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中,城市雕塑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全国各大中城市出现了很多很好、有各种材质各种风格的雕塑,如有可观赏的、有可触摸的、有可游戏的等等。同时,也出现了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如果说海纳百川是一种胸怀、气度和容量,那么优胜劣汰则是一种素质、机制和岁月见证的结果。
通观目前许多城市的雕塑建成情况,在雕塑与环境关系问题上处理不到位。比如,许多城市由于规划中对城雕布局缺乏必要的考虑或漏项,使城市雕塑没有立足之地,只能勉强地生挤硬塞,破坏了原有的环境景观。尽管有些雕塑作品本身是相当出众的,但由于没有相应的空间环境而缺乏应有的意境,没有达到好的效果。
而有些城市则结合得很好。比如,青岛海滨公园及其沿海岸一系列的雕塑作品,与园林、绿化、水景、城市建筑物、大海等相互映衬、相互协调,堪称是城市雕塑和环境景观相结合的成功之作。其雕塑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内容的多样化,更是显得丰富多彩,游人置身于其中的想像空间更广阔了。主雕塑《五月的风》1与市政府大楼在
城市雕塑与公共环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