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的特点
1
明确诊断
凡是用于治疗疾病的推拿按摩,首先要明确诊断,排除推拿禁忌症。如,气管异物引起的咳嗽诊断为不归小儿推拿范围;
明确诊断治疗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不致于耽误病情。或者经过正规医院的诊断后,可以配合医生的辅助性治疗和护理。例如对小儿脑瘫、小儿肌性斜颈、小儿臂丛神经损伤、小儿面瘫、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配合性治疗。
2
手法特点
小儿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可归纳为:均匀、柔和、平稳,从而达到深透的目的。
“均匀”是指手法动作要有节奏性,速度不能时快时慢,用力要轻重得当,即要有轻有重。
、“柔和”是指手法用力要灵活、缓和,不可生硬粗暴或用蛮力,中病即止,不可一味攻伐。
“平稳”是要求手法轻而不浮,重而不滞,通过均匀、柔和、平稳的操作,最后达到深透祛病的目的。
3
小儿推拿辨证手法特点
小儿推拿诊断后辨证:
小儿辨证主要用八钢辨证里的寒热虚实
久病为虚:治疗时应注意虚则补之:顺经操作为补;轻刺激为补;缓摩为补。
新病为实:实则泻之:逆经操作为泻;重刺激为泻;急摩为泻。
虚实挟杂者应先辨清标、本,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对于小儿急惊风、胃痛等应先缓解症状,直接选取有效治疗穴位予以强刺激手法,间断或持续操作直至病情缓解。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4
小儿推拿取穴要点
1.循经取穴:是经穴处方的基本准则。即以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根据病机和症候,在其所属或相关的经脉上选取腧穴。例如咳嗽取手太阴肺经的列缺穴。胃痛取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等。
2.局部取穴:是在小儿患病部位的局部或邻近部位选取有关的腧穴。如近视取睛明穴、攒竹穴等;咳嗽取膻中穴、肺俞等;头痛取太阳、头维、风池等。
3.对症取穴:是根据小儿所患疾病时,出现的不同症状进行加减取穴。如小儿久泻后,出现睡眠不安的症状,此时便可取镇静安神的穴位捣小天心等;腹泻兼有腹痛时可加取一窝风等。
5
小儿推拿取穴要点
4.五行配穴:是根据中医五行相生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如肺气虚而咳嗽者,可用培土生金法,补脾经来补益肺气治疗其咳嗽。因土为金母,取“虚则补其母”之意。临床上还常用的如:“泻肝清肺法”、“抑木扶土法”等。
5.俞募配穴:是根据俞、募穴与各脏腑病理有密切的关系,脏腑发生病变时,常在俞、募穴上得到反应,表现压痛或敏感等。凡某一脏腑有病,即可取所属的腧穴和募穴进行治疗。如:积证,可捏脊,重提背部的脾俞、胃俞,并配合摩中脘;咳嗽捏脊可重提肺俞,配合揉膻中;胃痛呕吐,按揉背部脾俞、胃俞,配合揉中脘。
6
小儿推拿取穴定位方法
临证时寻取腧穴的位置,称取穴。
取穴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推拿保健的效果。要取穴准确,必先掌握定穴的基准——骨度分寸和体表自然标志。
然后根据各部腧穴的具体情况,采用指测等分取穴法例如外踝尖至外膝眼为16寸,如取丰隆穴(在外踝尖上8寸)可在外膝眼至外踝尖连线之中点处定穴。
自然体表标志取穴法如两乳之间取膻中;
同身寸取穴法简以患儿的食、中、无名、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相当三寸,术语称为“一夫”,
便取穴法中指末节螺纹面取心经;无名指末节螺纹面取肺经。
7
推拿常用介质
推拿介质的种类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例如有粉剂、水剂、油剂、膏剂等。
由于小儿肌肤柔弱,因此进行手法操作时必须配合适当的介质,不同的病征可以应用不同的介质,既能达到推拿和发挥药物性质的双重作用,以充分提高其治疗效果。同时又能利用介质的润滑作用,使手法操作更加灵活自如,保护小儿皮肤不受损伤。
临床常用
的介质有:滑石粉、婴儿爽身粉、酒精、水、麻油、各种药物的膏剂(如止咳化痰膏、通便膏、暖胃膏等)、葱汁、姜汁、薄荷汁等
8
小儿推拿常用的介质
第一类汁剂
发汗解表——大葱汁
解表散寒——生姜汁
温中健脾,消肿解毒止痒——大蒜汁
散风清热,结郁透表——薄荷汁
解暑化浊,理气何种——藿香汁
清热通便,消肿散瘀——猪胆汁
清热生津,凉血散瘀——嫩藕汁
补益脾胃,润泽肌肤,消肿止痛——鸡蛋清
9
小儿推拿常用的介质
第二类乳剂:
母乳
牛乳
乳剂均有补虚益气,清热润燥,补五脏、滋阴血、益心气,和肠胃的功能。
10
小儿推拿的特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