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交响曲曲式分析.docx音乐鉴赏与曲式分析
——《命运交响曲》
《命运交响曲》堪称经典,历史上表现命运的音乐很多唯
独只有贝多芬用选取了敲门声来表现命运,一声声短促而有力
的敲门声显示出生命力的旺盛和与命运抗争到底的决心。“命
运”这一主题在贝多芬的演绎下有了另一种境地,成为了历史
上无人挑战的经典。 同时在这门课的学习中还有欣赏了幽默曲、
圆舞曲等,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对幽默曲的欣赏,不但一定程度
上了解了这个时代的音乐更是在这些艺术家的身上学到了追求
理想的不放弃精神和为实现目标不断奋斗的高尚品格。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原名《第五交响曲》,它是一部
哲理性很强的作品, 也是最能代表贝多芬艺术风格的作品。 《命运交响曲》结构严谨,手法简练,形象生动,各乐章之间具有
十分清晰的内在联系。整部作品情绪激昂、气魄宏大,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一、作者背景与音乐创作背景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 ( ,祖籍
是荷兰(亦说是波兰)他出身于德民家庭 , 家族是科隆选侯宫廷歌手世家,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
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
1792 年到音乐之都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他信仰
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
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 ;钢琴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等等。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
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
的作用, 被后人尊称为 “乐圣”。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 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后一位,与海顿、莫扎特
0
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 。贝多芬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
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作于 1805 至 1808 年。贝多芬在 1808 年 11 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 1765-1848 )的信中,就已经说出:
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 "" 命运敲门的声音 " 在 1798 年所作《 c 小调钢琴奏鸣曲》 (作品 10 之 1)的第
三乐章中就已经出现过, 以后又出现于 《D 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 18 之 3)第三乐章、《热情奏鸣曲》 (作品 57 号)第一乐章、第三《列奥诺拉》序曲(作品 72 号)、《降 E 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 74 号)等一系列作品中。可见,通过斗争战胜命运,是
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思想。
二、命运交响曲的结构
全曲共有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明亮的快板、奏鸣曲式。乐曲一开始就出现了命运敲门式的动机。这一动机发展出惊惶不安的第一主题,它贯穿着第一乐章,推动音乐不断向前发展。第一主题激昂有力,具有勇往直前的气势,表达了贝多芬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接着,圆号吹出了由命运动机变化而来的号角音调,引出充满温柔、抒情、优美的第二主题。它抒发着贝多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命运动机再次闯入,引出了展开部,威风凛凛的命运再次占了上风。展开部中,转调非常频繁,这更增加了原有的不稳定性,使音
1
乐显得更加丰富。再现部与呈示部相同。但在这一乐章的庞大结尾处,两个主题再次汇合,音乐的气势不可阻挡,进一步显示出人民战胜黑暗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第二乐章 ,稍快的行板、双重主题变奏曲式 . 第一主题抒情、安详、沉思,是由中提琴、大提琴拉出。富有弹性的节奏
和起伏的旋律,使这个主题具有内在的热情和力量。第二主题
先是由木管奏出, 然后由铜管乐器吹出英雄豪迈的凯旋进行曲。在尾声中,第一主题作了简单的展开,表现出英雄的乐观情绪,以及从沉思中获得进一步斗争的信心和力量。
第三乐章 快板、诙谐曲,是决战前夕各种力量的对比。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发出了跃跃欲试的音调,小提琴却是无可奈何的叹息。命运主题依然凶险逼人,决战的第一阶段仍由命运取胜。但是,黑
命运交响曲曲式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