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定量分析方法、调查设计和抽样问题——应用和举例
2006年4月12日
1
评估什么?
项目实施前
的贫困状况
项目实施后
的贫困状况
贫困状况的
变化
项目干预
2
如何评估?
贫困状况的改善
项目干预
非项目干预
在控制或排除非项目干预因素的情况下,测量仅仅由于项目干预对改善
贫困状况的作用。
3
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
项目干预:为项目点提供良种
原因:项目点外出人口为40%;非项目点外出人口为20%
4
用什么办法来解决问题?
实验设计(事前):Randomization;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Comparing the resul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调查设计(事后):利用多元回归分析
比如:Y = a + b1X1 + b2X2 +u
Y为被解释变量(如贫困状况); X1为解释变量(如干预变量); X2为控制变量(如非干预变量)
度量Y的变化:ᇫY = b1ᇫX1 + b2ᇫX2
当X2 不变时,b2ᇫX2=0
那么 ᇫY= b1ᇫX1
与人有关的社会项目很难用实验设计的办法来评估,通常只能通过抽样调查,收集有关数据进行评估。
5
评估设计:以西南扶贫项目为例
项目总目标:
研究、探索和验证跨地区、跨行业、综合性扶贫项目的有效性
大幅度降低35个国定特困县的绝对贫困程度
促进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健康、有序地向较为富裕的农村地区和快速发展的中等城市输出
强化扶贫机构,培养项目管理队伍,提高对扶贫项目的管理水平和对贫困程度的监测水平
通过土地的改良及水土保持工程,遏制贫困的石山地区环境的恶化状况
通过让农户在项目设计和执行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而鼓励当地公众的大力参与
6
评估第二个总目标:降低绝对贫困程度
理论框架:
干预——项目建设内容:教育、卫生、农村基础设施、土地与农户开发、劳务输出、乡镇企业、机构建设、项目管理、贫困检测、城市就业
非干预——可能导致贫困状况变化的其他因素
降低绝对贫困程度——项目效益(总目标之一)
脱贫
干预
非干预
教育
卫生
基础设施
土地农户开发
劳务输出
乡镇企业
机构建设
初始贫困状态
资源地理条件
贫困程度变化
人均纯收入
稳定性
特征变量
7
变量的测量:可操作性定义
被解释变量(Y):脱贫状况
贫困程度变化:贫困发生率、贫困强度指数、贫困深度指数
农民人均纯收入:家庭一年内的净收入
贫困减缓稳定性:返贫率
解释变量(X1):干预行动
由项目带来的教育的改善:小学生入学率、义务教育完成率
由项目带来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打井、灌溉系统
由项目带来的劳务输出:劳动力输出比例变化
控制变量(X2):非干预行动
家庭生产投入的增加
自然灾害减少
非项目带来的劳务输出
8
将可操作性定义转化为调查问题——形成调查问卷
问卷是一种测量工具
干预可能针对不同的层次:如针对家庭、针对自然村、针对县或乡
调查对象也要有所不同:个人、家庭、自然村、乡镇、县
不同的调查对象要有不同的问卷,由不同的人来回答
要掌握问卷设计方法:比如开放性和封闭性问题;陈述式和提问式问题等
9
问卷设计的一些原则
明确你要从中发现什么
对提出的问题要进行检验:它是否测量了你要测量的问题
要使提出的问题简单、清楚,没有歧义
问题要具体,不能过于宏观和抽象
要使提出的问题与前面提出的可操作性定义联系起来
确定是否用封闭型问题还是用开放型问题
不能鼓励或暗示被调查者回答你喜欢的结果
为问题答案提供多项选择,而不仅仅是回答同意或不同意
一个问题只问一件事情
要注意提问题的顺序
10
方法调查设计和抽样问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