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玄奘是举世公认的佛学家、旅行家和翻译家,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和世界文化名人。他于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六二八年)从长安出发去印度取经,十七年后才回国,带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主持了中国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组织最为健全的译场,在十九年间译出了七十五部佛经,共一三三五卷。玄奘不仅将梵文译成汉语,而且还将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文,是第一个将汉语著作向外国人介绍的中国人。玄奘在翻译理论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翻译实践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标准,意即“忠实”“通顺”,直到今天仍有指导意义。他还在翻译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翻译技巧,即:1)补充法(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增词法);2)省略法(即我们现在常说的减词法);3)变位法(即根据需要调整句序或词序);4)分合法(大致与现在所说分译法和合译法相同);5)译名假借法(即用另一种译名来改译常用的专门术语);6)代词还原法(即把原来的代名词译成代名词所代的名词)。这些技巧对今天的翻译实践同样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玄奘的事迹一直在世界各国传诵,现在世界各地也兴起了玄奘研究的热潮,尤其是在印度,某些方面更是超越了国内。作为东方佛教文化象征和中外文化交流杰出使者的玄奘,他的价值愈来愈为东方乃至世界所珍视。
玉华山,在今陕西省铜川市北部。玉华山自古风光秀丽,与太华、少华、金华、女华、翠华诸山齐名,这里春天桃花争艳,夏季松风习习,秋日红叶如云,冬月冰笋奇绝,早在隋末唐初,就形成规模宏大的仁智宫和玉华宫,成为唐初三代帝王的避暑行宫。
2
玄奘与玉华山有缘,“本缘《般若》”。唐高宗改玉华宫为玉华寺后,玄奘来这里设译经道场。用生命最后四年的时间,译出佛经14部682卷,占一生译经总卷数的一半以上。玄奘最后圆寂于玉华山,因为玉华山和他的出生地河南偃师都有一个“凤凰”的地名。所以人们认为,玉华山注定和玄奘有缘。
独具殊荣的“皇家译场”
显庆三年(658年)正月,玄奘奉旨在长安西明寺译经。此时,玄奘,从印度归来已经十年多,他已经翻译了大量的佛经。但是有一部浩繁600卷的大经《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唐以前的译本残缺多讹。玄奘久怀重译大愿。终因“京师人众,竟来礼谒”而不能付诸实施。玄奘想起十年前太宗皇帝召他去避暑的玉华山,那里清静幽僻,鸟语花香,是个可以避开“竞来礼谒”的庶务,静下心来译经的理想场所,就立即向高宗皇帝上了一份《重请入山表》。得到高宗同意后,已经60岁的他满怀抱负地带领“玄门四神足”窥基、神意、嘉尚、普光及弘彦、释诠、大乘钦、靖迈、玄则、玄觉、宝光等一批高僧精英,远行200多华里来到坊州玉华山已经废宫为寺的玉华寺。看到深秋的玉华山依然景色秀丽,他深信:
3
“这里就是阎浮兜率天!”他在这里铺开译场,一译就是四年,以年均译经170卷的拼搏精神,耗尽心血,共译出佛经14部计682卷。这14部佛经是:《阿毗达摩发智论》20卷、《成唯识论》10卷、《阿毗达摩品类足论》18卷、《阿毗达摩集异门足论》20卷、《辨中边论颂》1卷、《辨中边论》1卷、《唯识二十论》1卷、《缘起论》1卷、《异部宋轮论》1卷、《阿毗达摩界身足论》3卷、《大般若波罗密多经》600卷、《五事毗沙论》2卷、《寂照神变三摩地经》1
佛经翻译家玄奘与铜川玉华山的关系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