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林秘境里的幻想世界
在茫茫的大兴安岭深处,驻扎着武装警察部队森林部队众多基层部队当中的一个,叫做奇乾中队。这个距离中俄边境仅五公里的中队至今为止,即使不是全军绝无仅有,也要算是屈指可数的基层单位。它的主要任务是保护方圆几百公里的原始森林。奇乾中队是大兴安岭森林支队最偏远的一个中队,从支队机关驻地海拉尔附近的牙克石开越野车到这里要用上大半天的时间。这个概念讲的是进入了夏季之后,每年进入10月,半米深的大雪就把山下通往奇乾中队的进山路封得严严实实,这片警营就会迎来它绵长而寒冷的冬季。生活在这里的50几个官兵就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野外生存和自力更生,开始了他们对边境线上的中国最古老的原始森林的保护与坚守。只有到来年的5月,春天的讯息传遍了整个大兴安岭之后,才会姗姗来到这片还未被外人发觉的原始森林深处。
在所有被军事口令充斥着的军营之中,每天最后一道口令都是“熄灯就寝”,而在这里,“熄灯”这两个字显得多余而奢侈,值班员每天只看一下手表,然后吹哨喊一声“准备就寝”,实际上,几乎所有的人此时都已经钻进了被窝在等待着黑下来的一刻。熄灯不是他们的权利,他们也不会像内地的营区,在熄灯号的催促下各个房间次第黑暗下去。这里所有的灯熄得无比的整齐,因为发电机一停,这个北纬53度的警营一旦被黑夜吞噬掉,它就像是连生命也没有了的样子,万籁俱静。若是夏天,还能听到各种虫鸣,还能听到营区后面200米远的阿坝河在欢快地歌唱。进入冬季,河流停止了喧嚣,山岳拢起了胸怀,白桦林挽起御寒的手,落叶松挺立在冰雪之上,除了战士出操的歌声、番号声、发电机偶尔的转动声,这里就没有了任何的声音。140公里之外有着一个叫做莫尔道嘎的小镇,它承担着解释繁华这个概念的功能。离中队5公里远的地方,就是中俄的界河额尔古纳河。
吃――只是为了生存
2003年的冬天虽然比以前好过多了,但那个时候奇乾的日子还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吃得不管好坏,在入冬前都已经储存下了萝卜、白菜、土豆,还有足够吃的米面,只是饭菜的样式太固定了。奇乾的冬天蔬菜会单一一些,但是肉类却因为能够冻住而丰富了一些。如果是在夏季,冰箱不能够持续供电,肉类的保鲜就会成为一个问题。山下送完菜的后几天,官兵们会抓紧吃个鲜。不过在这样的环境里,也有内地部队想象不到的事情。那就是中队冬季的肉类不论存放在营区哪个部位都是天然冰箱,甚至于有时肉就埋在了雪里。
奇乾中队早几年的吃水方式就是到河里取水。夏季的水浑,冬季却是要往回拉冰块,因为有时水还没等运到营区,就已经冻住了。现在中队打了深水井,营区内的饮水问题解决了。可一旦上山打火,官兵们带不上去多少水。喝水时,他们会找到一些稍微低洼之处,刨出一个小坑,让水一点点渗出来,再用迷彩帽过滤着喝到嘴里。要不就是找到小河沟,趴在地上直接喝。哪里管得上干净不干净,卫生不卫生,宁可生病也不能渴死呀。战士们把那黑乎乎的沟塘水戏称为“咖啡”。
说起来艰苦,但中队也还有自己的办法解决吃的问题。想吃鱼了,往中队后面一百多米远的阿坝河里撒上网,第二天早上收操之后去取,还没等收网,已经能够看清网片在清澈见底的河里网了多少条鱼,是什么种类,战士们一边收网一边兴奋地查着数,网网都不落空。春季有漫山遍野的婆婆丁,夏季黄花菜会开得满山金黄,秋初品种多样的蘑菇又会长满树下,这些都会成为官兵们改善伙食的物品。每年他们都会晾上很多蕨菜、黄花菜、蘑菇以备冬用。
穿――永远的橄榄绿和红孩儿
奇乾的官兵一年四季穿的就是军用品。除了营区没有任何可去的地方,天天都在警营之中,于是便要天天穿着警服。由于不知道休假的时间会排在哪个季节,通常准备的便装也没有多大用处。在中队的晾衣场里,只有各式各样的内裤会有着与众不同的感觉,余下的看不到任何有别于部队的色彩。
森林官兵另外的特殊服装就是防火服。因为防火服是橘红色,因此森林官兵又被称为红孩儿。防火服用耐高温材质做成,是打火时必须使用的装备。防火服倒是防得住火,穿在身上却是无比的炎热。奇乾官兵不但怕热,还怕冷。一到冬季,接近零下50摄氏度的严寒又会给中队官兵极大的考验。窗玻璃上要结上三四厘米厚的冰,营区外是厚厚的积雪,只要出门,棉衣外都要穿上大衣。到了夏季,森林里闷热得透不过气,像是在蒸桑拿一样,仅一会儿工夫,官兵们就出了一身汗,衣服湿透了贴在身上,散发出一股强烈的气味。这味道很让蚊子们喜欢,它们幽灵一样在身边盘旋着。一有机会就狠狠咬上一口,飞到树梢上细细咀嚼,而后再来一遍。所以,为了避免被瞎虻和蚊子叮咬,中队的官兵们总要在穿戴上下很多精力。
深林秘境里的幻想世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