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讲义.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10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0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文献学》讲义( 《版本目录学》讲义) (汉语言文学、历史学专业适用) 第一编文献与文献学一、引言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内容丰富。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文献记载、传承的。中国早在四千年前的夏朝就已迈入文明历史的长河, 二千年前的中国已形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数千年来,中国境内的各族人民在各自的(常常是相互联系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文化。用“浩如烟海”来形容中国的古典文献毫不为过。是为中国古代(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文献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头。如何对待它,曾有过激烈的思想论争,尤其是 20世纪以来。这类论争中,有运动性(型)的,有学术性的。但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在正常的社会环境里,这类论争所产生的效果只会是愈来愈明晰的共识,即作为有责任的专家、专业知识分子、青年学子,应在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宏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当下, 域外文化强势,霸权政治笼罩世界。在中国韬光养晦,于国际上各种敏感问题多处于守势的境况下,更有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必要。因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熏陶足以陶治个人性情、加深爱国主义感情、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就学问、学术本身而言,在此方面下功夫,对中国学风、中国气派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 且对中国繁荣富强梦之实现也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何以言?乃因一个富强繁荣之国体既要具备雄厚的物质基础,也须有丰腴( 丰腴:多而好)的精神文明。惟其如此稳,才会令世界(人们)敬重、羡慕、向往之。莘莘学子,背负家庭乃至家族之嘱托,来此求学,以为将来获取好职业而打基础,作预备。试问:有几成学子能理性地领悟大学阶段的学习真谛?恕我直言,至少是八——九成的学子从报考大学始就冀望用所谓的“热门专业”、“时髦专业”(知识)武装(装潢)自己,而对民族的、传统的经典知识、学问、学术几乎无暇顾及。人文思想性、知识性(理论性)强的学科(已经)遭受冷落,几乎被许多人(甚至包括一些所谓的懂教育的各级行政官员以及某些自诩为懂行的高校领导)武断地、不加斟酌地当成“多余的知识”、“无用的知识”,颇不以为然。因有这般知识氛围、学术环境,即便是不得已而就学的学子亦心有不愿不甘。当下的大学,不少专业培养出来的学子,人文素养大大降低,且不说“扩招”, 单就急功近利的培养目标而言,造成的是人才的异化,说得更露骨些是人才培养的畸形化。其实,社会再如何变化、再怎样向前发展,大学培养的目标依然是人才,必须是道(道德和思想,为人)学(博识、专识)双修的佼佼者!《大学》中,开宗明义道出大学的理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指通过教育发扬人性中固有的“善”,培养健全的人格;“新民”是通过教与学的统一,达到修己立人,推己及人,化民成俗,更新民众,改良社会风尚;“止于至善”是指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通过教育,使得整个社会达到古之所谓的“至善”的理想境界。《大学》而后,“修身、齐家、治天下”遂成为知识分子的做人准则和理想追求,也成了大学教育的社会责任和终极目标。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得人人得成仁人君子,社会得以实现仁爱和平,即“止于至善”。这虽然是中国古代大学的精神和理念,但仍具现实意义。不是吗? 鲁迅说:“教育是要立人”。( 《说文解字》的解释,“教, 上所施, 下所效也”;“育, 养子使作善也”。) 雅斯贝尔斯· 卡尔·( Karl Jaspers ( - ), 德国哲学家, 精神病学家, 现代存在主义哲学主要代表之一。他出生于德国南部奥登堡, 病逝于瑞士巴塞尔)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爱因斯坦曾这样理解大学:“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怀特(也是数学家、哲学家) 说:“在中学阶段,学生伏案学习;在大学里,他应该站起来,四面了望。”有学生说:在大学教育中,我们的灵魂是被忽视的,大学缺少基本的人文精神。它已经沦为一种技术教育和工具教育,一些针对就业开展的训练。这基本属实。而这很大程度上是社会(现实)对大学教育的(不正常)影响,因为现在的大学并不自由和宁静了,是在不自觉地屈从于社会的短暂(眼前)需求。注: 《大学》本为“三礼”之一《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参作。南宋大理学家朱熹将其与另一篇《中庸》( 相传出自孔子的孙子子思之手。《史记· 孔子世家》称: 子思作《中庸》) 以及《孟子》、《论语》汇集刊刻, 称为“四书”, 被后世公认为儒家经典著作。曾子(前 505 ~前 436 ), 姓曾, 名参, 字子舆, 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 人。生于东鲁,移居武城,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

文献学讲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6-29
最近更新